五大战役解读之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
三个攻坚战
●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政策运用
今年初,我省出台《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确定在上杭县古田镇等21个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并出台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配套性政策文件,着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力争在三到五年内,使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地向镇区集中,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为21个试点在更高的平台上拉开新一轮的建设序幕,也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吹响了嘹亮的号角。目前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推进了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
开展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刚刚闭幕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把小城镇改革发展作为“大干 150 天,全力实施好五大战役”的一大战役,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小城镇工作的高度重视。
7月25日,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漳州召开。总结交流推广试点镇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的具体工作,提出下一步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将着力打好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政策运用三个攻坚战。
全省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分布示意图
部门出招
省发改委着力抓好启动区建设
年初以来,省发改委积极指导规划编制,引导试点镇用好相关政策,21个试点镇都完成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通过争取国家发改委相关资金和安排省级预算内资金,优先支持试点镇项目和启动工程,同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推动和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重大事项,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据初步统计,各试点镇列入近期建设的市政公用事业和房地产项目达219个,总投资358.2亿元。下半年各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启动区的规划和项目。
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试点镇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生成和“捆绑打包”;优先支持试点镇重大建设项目申报国家补助资金。
随着试点工作深入,更需要运用好政策解决具体问题。省发改委将会同各部门对政策落实情况作综合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抓好宣传培训、典型示范,深入研究倒逼机制,引导试点镇将政策转化为发展成果。
省住建厅加快规划编制进度
全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以编制试点镇总体规划、启动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引导,推进试点建设;制定规划导则,推进总体规划编制;组织专业培训,提供人才支持;精心谋划,推进项目建设,目前,试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开局良好,21个试点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技术审查。
为解决试点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紧缺问题,省住建厅会同省公务员局为试点镇招聘一批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按“三支一扶”政策,在试点镇工作两年。
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起步区和近期建设项目,各试点镇积极推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据统计,21个试点已初步确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共220个,总投资358亿元,不少项目已经启动。
省国土厅力推用地增减挂钩
我省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省国土资源厅细化政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办法;开通了挂钩指标交易平台,实现了全省挂钩指标的网上交易;按每个试点镇已有200亩挂钩指标的方式,作为交易平台上各镇的基数,允许先行转让使用,落实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启动资金。
土地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全省21个试点镇与6个试点县2010年首批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面积9110亩,可产生挂钩指标6776亩。增减挂钩工作初见成效,各地认真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对接工作,积极洽商指标交易事宜,落实指标交易资金,实现了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使用耕地的占补平衡。目前,交易平台上已有1605亩增减挂钩指标实现对接,协议转让金额31096万元,已到位资金25605万元。增减挂钩指标的有偿转让,为试点镇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省农办双轮驱动促城乡互动
省农办对试点小城镇中1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村,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支持。
省农办目前已确定在9个有造福工程搬迁任务的试点镇,单列安排4250名省级造福工程搬迁指标并予补助;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到试点镇产业集中区落户;帮助试点镇产业集中区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协调银行贷款,并参照省级龙头企业标准,按贷款总额的5%予以贴息支持。
对试点小城镇中省级新农村示范联系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省农办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重点扶贫村捆绑资金中,给予累加补助;对今年开展“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并考评达标的试点小城镇,每个给予10万元补助;每年为每个试点小城镇安排500名左右的“阳光工程”专项培训指标;在试点镇中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的村开展村级资金互助社试点,每村补助15万元。
九市大攻坚
![]() |
试点镇龙海市角美镇 |
福州:35条优惠政策跟进
闽侯青口镇定位为福州市东南部汽车产业新城,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性汽车城;闽侯荆溪镇定位为低碳、生态、花园型城镇,集滨江生态高尚住宅、现代物流、温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新区;福清龙田镇定位为以工商贸服务为主要职能,建设成福清市重要的工业基地、龙高半岛商贸物流中心及滨海宜居生活区。
福州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5条具体政策措施。例如设立规划专项资金;赋予试点镇充分的财政支配权;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向试点镇倾斜;鼓励试点镇建立投融资平台等等。
厦门:着力三个方面试点
厦门着力把试点镇建成为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的试点、镇级经济发展和全市产业升级有机融合的试点、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试点。精心策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项目,目前两个试点镇共计划建设92个项目,总投资约25.5亿元。
汀溪镇依托温泉、水源保护地,定位为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厦门市域重要的水源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圩镇则突出工业带动,围绕建设食品轻工业基地、创业新家园、东北部生态农业区,构建厦门市东北部生态新城。
泉州:重点配套七大措施
泉州将金井镇作为带动晋南区域发展,水头镇作为带动南翼新城和南安市沿海地区发展,龙门镇作为厦门后花园及国家灾备中心的标准和定位进行规划建设。
泉州重点从管理服务、财税金融、建设用地、规划建设、人员机构和干部考核、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七方面提出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例如,试点镇根据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设立管理服务机构,采取聘用等灵活方式配足配强专业管理人员;每年投入2000万元作为小城镇专项奖励资金,以奖代补,倾斜试点镇,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对试点镇审核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制度,鼓励开展农村土地整理,以宅基地换房等。
莆田:项目滚动推进发展
莆田两个试点镇排出近三年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时序计划表,以利于形成项目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两镇共策划生成73个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项目,计划投资超过240亿元。
江口镇围绕现有的电子信息、五金机械、鞋革服装、食品加工、塑胶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园,依托涵江港江口港区建设,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IT产业和现代物流业。西天尾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物制药、绿色建材和新型鞋业等产业,目前全镇已引进、入驻工业和物流企业200多家。
三明:拓宽融资渠道
三明拓宽融资渠道,小陶镇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采取BT模式,由台商全额垫资3000万元,建设天心岛花园基础设施,完成防洪堤、天心岛一号、二号桥梁及小区配套道路、景观等设施;并按照“宜农、宜旅、宜居、宜创业的山水田园城镇”目标,做强做优矿业、竹木、农副产品加工、纺织产业。洋中镇以建设轻工业和农副产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为重点,实施“闽中山海对接第一镇、海西省会城市后花园、舒适宜居城市综合体”目标。
小陶镇以“矿业开发、林竹加工、纺织”为重点,抓好建福水泥项目、白碳黑项目、纳米碳酸钙项目;洋中镇启动宝亭洋工业区二期工程建设,年内开工建设8家企业,完成投资1.5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也已启动,小陶镇自来水厂、天心岛小区、农贸市场、森林公园等6个项目已动工;洋中镇已完成自来水厂、防洪堤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宁德:突出项目凸显特色
宁德市凸显特色把赛岐镇定位为滨海宜居工贸新区,秦屿镇以太姥山风景区为依托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城镇。 赛岐镇初拟49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启动江滨大道等主干道和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秦屿镇重点启动道路项目建设和汽车站搬迁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水井头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等产业项目建设,策划建设寄宿制小学等社会事业项目。
宁德市给予试点镇50万元规划编制补助经费,福安市安排1亿元征地资金计划,并安排200万元作为前期工作经费。福安、福鼎着手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制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顺利实施。宁德市还选派市直部门高素质的业务专业人才到试点挂职锻炼。
南平:特许经营吸引资金
南平市把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作为促进两个试点镇发展的核心内容,兴田镇定位为旅游名镇,将口镇定位为物流重镇。
两个试点镇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强化综合承载力,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特许经营,并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吸引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整合工业用地,推动两镇区内工业企业向闽北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集中。
龙岩:打造城周卫星城
古田、高陂、白沙三镇距中心城市车程均在半个小时左右,龙岩市把试点镇作为与中心城市、县域城市相呼应的卫星城市,组团规划建设,构建环龙岩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做到城乡一张图、规划一盘棋。
古田镇,规划建设生态工业走廊和新型工业走廊,重点引进旅游工艺加工、无公害食品加工等项目;白沙镇,沿双永高速连接线两侧的低山缓坡地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项目,打造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低碳台商投资区;高陂镇,完善修编28平方公里原高新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划人口20万人的承载规模和适度超前的理念,统筹利用地上地下资源,建设光电产业园、龙工配件园、汽车产业园和留学创业园,同时加快发展矿业、城郊型农业、旅游等产业。
漳州:规划先上土地先整
漳州发挥角美镇作为厦漳城市联盟的接点城镇和申报中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优势,提出将角美建成一个规模适当、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发挥岩溪镇的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的优势,提出建设生态宜居工贸小城镇。
漳州提出按照耕地“先补后占”的原则和工作“先易后难”的顺序,统一推进土地整治;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转让资金作为启动资金;通过整治和规划建设引导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心村和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用地、节约用地。
岩溪镇目前23个启动项目开工建设;角美镇新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投资总额97.83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21亿元,新增税收4.2亿元。
(姚瑾 闵凌欣 郭佳 陈维采写 图片由张羡 陈金荣 王华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