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努力实现福建教育跨越发展

2010-08-17 11:03:56来源:福建日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实施了,它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部署,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我们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奋发有为、激情创业,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教育已成为决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大力推动福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建设,必将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两个赶超”提供可靠保障;必将为建设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奠定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规模发展任务基本完成,质量问题摆上重要日程;各类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有学上问题已解决,上好学问题成为新的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任务十分艰巨。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贯彻实施纲要,明确未来十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强省目标,为福建跨越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促进公平,切实在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上取得新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就业等形势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结构和质量要求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力,更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充分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构建更加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满足学习型社会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形成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使教育切实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切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资源统筹整合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省的校内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教育基地,加强青少年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尊重高素质劳动者的成长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坚持能力为重、提高质量,切实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突破。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以人才强省、教育强省为战略支撑的综合省力竞争已全面展开,教育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凸显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着力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加快推进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强化师生互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必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与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强中外合作、联合培养,探索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切实把我省教育事业建设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融入发展,切实在服务福建跨越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面对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省委八届九次全会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呼应、主动融入,在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大局中形成合力、实现发展,在服务福建跨越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以高校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坚持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必须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进跨学科、跨高校合作,在海西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等领域,产出一批重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着力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有更新的作为、更大的贡献。

  贯彻落实纲要,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凸显特色,切实在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突破。闽台教育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努力以先行先试为先导和动力,不断开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优势。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要求,把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达成“共同建设”,以及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深入细致地分析两岸产业对接的需要,立足构建两岸共同精神文化家园的需要,着力拓展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成为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省。面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机遇,必须进一步推进闽台合作办学,办好一批示范性闽台合作院校和一批国内领先的合作项目。必须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促进闽台两岸在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深入合作。必须以两岸学分互认推进学历互认为着力点,持续扩大我省学生赴台学习和对台招生规模。必须全方位拓展对台教育交流,形成一批在海峡两岸有重大影响的闽台教育交流品牌。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区域特色。(作者为省教育厅厅长)

作者:鞠维强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