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战役进行时(十二)
□今日重点
这座楼,老百姓非常需要
——记将建的省妇幼保健院保健综合楼
一
作为一座即将要修建的建筑,省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综合楼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最需要的。
这一点,院长施作霖用数据就可以证明。
一方面,是每年过万的妇产科分娩数,和每天超过千人次的儿科就诊数。“2007年分娩12000人,高居全国省级妇幼保健医院第一名,08、09年都超过万人,在我们这,一年要生下一个军来;儿科就诊最高一天可达1500人,有时一大早队就排到福州道山路上,很多小孩早上挂号,晚上才能看好病。”
另一方面,是日渐拥挤局促的医疗空间。“每天有几千人挤在这不到20亩地上,脏、乱、差、挤,看上去不如一个乡镇卫生院。”
除了数据显示的压力,两个亲眼所见的场景,让2008年10月履新的施作霖,至今难忘。
有一次,他视察病房,经过产房过道时,发现一个临产孕妇居然坐在地上等床位,“她是临时进来的,已出现有规律的阵痛,但没达到马上分娩的程度。那天,分娩的人特别多,过道上临时床位没有了,甚至连手推车都没有。”孕妇疼痛难忍,坐在地上呻吟,施作霖看在眼里心急如焚,但依然无计可施,“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前面的产妇成功分娩了,她才有机会到产房。”
另一次,是个创纪录的夜晚。施作霖说,由于近年来,剖腹产指标放低,加上难产产妇转院等因素,院里的剖腹产比例逐年上升,但就在去年的一天夜里,13例剖腹产,刷新了医院的纪录,忙坏了值班的主任医师,“他不停地穿插在好几个手术室之间,有一种分身乏术的感觉”。凌晨四时,13例手术安全完成后,主任医师坐在走廊里椅子上休息,“才几分钟,他居然坐着睡着了。”
一个产区50张床位,每个床位两条生命,5个医生三班倒,平均下来,每时每刻,1.7个医生要负责100条生命。工作压力,达到了极限。
二
医院的扩容,要空间;医疗队伍的壮大,要人手;新大楼的报批,要行动。
时间紧迫。
2009年3月,施作霖参加全国两会,趁着一次吃饭的时间,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报告,交给了黄小晶省长。“报告申请两个内容,第一,希望能把隔壁卫校搬迁空出来的地块,作为行政划拨地批给我们;第二,申请增加医务人员编制。”
省领导十分重视。
“刚从北京归来,陈桦副省长马上就带队前来调研。”调研队伍里,出现了国土资源厅、规划部门、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身影,那是一次紧迫、高效的调研会议。“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陈桦副省长马上问几个部门的同志,给省妇幼保健院新大楼一块行政划拨地,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几个部门的同志异口同声地回答。
人员编制也在紧锣密鼓中落实。省编制办对省妇幼保健院的需求十分重视,“预计今年一百,明年一百,后年一百,一共增加三百人。”
三
2009年下半年,道山路棚户区拆迁工作顺利开展;2010年春节前后,拆迁地和卫校的行政划拨地连成了一片。
梦想的基石,终于铺下。
根据规划部门规定,大楼限高40米。究竟如何在有效的高度下,合理地利用空间?
大楼的设计招标,成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9家前来投标的设计公司中,深圳市建筑设计院的设计,让筹建办眼前一亮。在方案中,加上新楼,整个医院被规划成医疗保健综合楼、儿科病房楼、妇科病房楼、科研肿瘤研究中心,“不同的病人分流到不同的病区,不再杂乱无章。”
最关键的是,精心设计的连廊,把医疗保健综合楼和其他楼完全连在了一起,“每幢楼的一到四层都有连廊,如果想从儿科楼三楼到综合楼三楼,不用下楼再上楼,只要走连廊就可以了。”
地下的空间也被巧妙地抢了回来,施作霖说,地下三层停车场按立体停车场设计,实际是六层,“停车数翻了两倍,以后医院地面上将不会有车,以免影响妇女和儿童的安全。”
四
设计招标工作完成后,一个由3人组成的团队,悄悄地在妇幼保健院蹲点了两个月,他们的足迹遍及每一个科室,用各种仪器、软件测算每一个角落的人流量。一个初步的医疗流程,以及对各楼层功能布局的改动意见,被反馈给中标的设计公司。
他们来自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医疗集团,在8个月时间内,医院将支付近50万元作为他们的咨询费。
在施作霖眼里,这50万花得值,“建筑设计公司精通建筑结构,但对医疗流程不了解,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精细流程设计,会让每个人在医院这一步做什么,下一步怎么走,非常清楚。”它还能最大化减少人流穿插,从而减少拥挤。
基建科潘科长说,通用公司深谙医院结构功能布局,上海瑞金医院扩容时,也曾聘用他们做咨询,但当时桩基已经打下了,后来发现布局不合理,又要拆,损失了几百万。现在,妇幼保健院把工作做在了前面。
以前,孕妇做一整套检查,化验在门诊楼化验室; B超在旧病房楼3楼,新生儿筛选在综合楼,得挺着个肚子东奔西跑,上楼下楼;现在,这些科室分布在新大楼一层到四层,一部电梯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把事情做细,是为了抢回更多的空间,提供更快的服务。
“争取在12月底让新大楼打下第一根桩”,施作霖斩钉截铁地说。
他希望不再有坐在地上等床位的孕妇,和半夜做13例剖腹产手术的医生。(郭政 秦荣)
■百姓建议
杨女士(准妈妈):每个月的例行产检对很多准妈妈来说是个考验,不仅考验耐心也考验体力。来产检的人实在太多了,10多分钟的检查往往要等大半天,B超预约时间就更长了。新楼建成后,希望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改变拥挤状况,合理安排待检人群。
陈女士(儿子3岁):曾记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晚上,我只能睡在走廊里,旁边就是货梯。我希望,妇幼保健院能多增加床位,让妈妈和宝宝们能好好休息。此外,多增加些椅子和休息区,方便病人和家属。
卢女士(儿子4岁):希望新的省妇幼保健院开辟儿童游乐区,在儿童输液大厅的装修上多用点心,多点童趣的装修和桌椅等。
□攻坚实录
三大改革创新撑起厦门全民健康网
19日,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的许大妈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完病取了药,瞧着收费单,发现医疗费比以前便宜了5元钱。她说,在社区看病方便又实惠。从本月1日起,厦门市医保参保人员在全市38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每人每年享有500元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费。许大妈就是这一新政的直接受益者。
厦门市医改办上月底公布了《关于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若干意见》。全市参保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将有超过116万人受惠于新政。
厦门市先后进行社区医疗建设,打造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并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等三大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打造全民健康网。
小病进社区
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才到大医院。厦门市持续破解“就医难”,大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在思明区和湖里区组织实施医疗重组计划,由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等三级综合性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居民在社区看病,免挂号费、诊疗费,药品零加价,方便实惠;大医院专家轮流到社区坐诊,居民就近获得价廉质优的服务。
目前,厦门市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家,街道覆盖率达95%。2007年厦门市成为我省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唯一城市。
电子档案记录生命周期
重复检查、无病大查、各查各的,是现今医院最受人指责的通病之一。从去年3月开始,这种情况在厦门不存在了。历经4年建设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全面投入使用,为市民建立一套从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包含社区建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体检等功能模块。同时,搭建了统一的数字化工作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市民健康卡。
有了这一系统,市民就诊时不必再携带以前的就诊记录,也不必作重复检查,全市联网医院共享医学影像;市民可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查看健康档案。
目前,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在全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用,为130万名市民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中央批示在全国推广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做法。
全民医保,一个也不能少
本月生效的意见在照顾社区居民就医的同时,也提高了外来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待遇。从2010社保年度起,外来从业人员连续参保从6个月到2年的,门诊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视时间相应提高,最高调整至1000元;同时规定,连续参保2年以上的,就能享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大额医疗费保障待遇,门诊和住院的统筹支付比例提高到100%。
去年7月,厦门首次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率先在全省和全国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保”。
在农村,厦门市创新新农合,即采用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为农民购买基本住院医疗保险。截至2010年6月底,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4.0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67.95万人,外来员工68.13万人,农村居民45.63万人,大学生9.34万人。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厦门市的目标是,在现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提高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到2010年,参合人数占农村居民比例达到95%以上,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每人每年达90元以上。(吴在平 陆萍)
福厦铁路新泉州火车站站前大道正加紧施工
为了早日建成福厦铁路新泉州火车站站前大道,建设者正在加紧施工。据了解,作为福厦铁路新泉州火车站的重要配套工程,站前大道项目规划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和城市Ⅰ级主干道,总长约11.1公里,设计时速为60~80公里,将建成城市快速路。(关建东 摄)
福州电业局成立特奥会保供电共产党员突击队

为确保特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用电需要,福州电业局专门成立特奥会保供电共产党员突击队,加快设备进场、施工进度等。图为23日,工人在铺设电缆。(王永珍 陈蒸 摄)
□我在五大战役的日子里
精确到天的“倒推法”
“要想让项目明年8月份投产,就要在明年6月份前把从德国、日本等国进口的设备‘驯服’,完成调试;要想如期完成设备调试,就必须在今年底进设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厂房第三季度要完工;所以我一点都不敢懈怠,工程进度倒推甚至精确到天。” 8月21日,龙工(福建)挖掘机项目工地上,和着各种大型工程机械的轰鸣,32岁的项目常务副总指挥郑华说。
龙工挖掘机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333.72亩,厂房13万平方米,是我们龙工迄今为止在龙岩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投产后年产挖掘机1.5万台、产值100亿元,并带动当地近3000人就业。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将完善、拉长龙岩的工程机械产业链,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我是闽西人,深知这个项目对于欠发达家乡的重要性,因此想了很多办法尽量加快项目进度。尤其是五大战役打响后,我感到担子更重了,怀着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的深厚感情去推进这个项目。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克服了高温、下雨等不利因素,采取几个子项目同时施工的办法,厂房基础、设备基础、涂装线土建、配电房等几个工程同步上马、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抢工期,赶进度,项目如期投产没有问题。(龙工(福建)挖掘机项目建设常务副总指挥 郑华 口述 张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