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界畅谈闽台教育交流合作
明年3月和9月,大陆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可正式“登陆”台湾高校,尽管还有2000个名额限制,但“这是两岸教育交流的一个突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对于具有五缘优势的福建而言,教育界人士表示,“挑战大过机遇”。
福建教育厅副厅长杨辉就表示,承认学历、陆生入台和限制适度放宽,都是台湾方面政策上的进步。这些松动势必会引发各地更多更深层次的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对于创造了许多两岸教育交流“第一”的福建省,的确挑战大于机遇。
他认为,我省对台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优势,表现在:闽台的“五缘”优势;国务院《意见》把我省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我省有开展对台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我省有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的良好工作基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台教育交流工作。
因此,我省对台教育工作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步伐要更大一些,工作要更实一些,政策与措施要更灵活一些,在认真做好现有项目的同时,应加强对台湾“陆生三法”有关政策的研究,不断开拓我省对台教育工作新局面,保持我省对台教育工作的领先地位。
集团作战,政校合力促发展
台湾当局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松动,对于大陆教育界而言是个机遇。但是近年来两岸教育交流的频繁,也意味着福建原有优势的逐渐失势。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就表示,“如何保住福建作为对台前沿阵地的优势,是福建教育界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他认为,福建在闽台教育合作交流方面有必要改变目前散兵游勇的单打独斗状态,形成集团军作战的优势。
在充分利用民间渠道促成更多交流的同时,政府应关注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把形势分析透,在远程思路设计上将合作交流转变成政府行为。比如说涉台教育立法方面加快步伐,使教育的先行先试有法律支撑,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层次定位,合作办学要突破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许明表示,目前需要对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做个全面评估。近两年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方兴未艾,但是未形成体制化,存在百姓对台湾教育特色优势不接受,对联合项目不充分认同,从而对招生产生影响。
目前松散低层次的合作应该转变成为有政策支持的制度化合作,对于“办学的层次和领域”的思考定位十分紧迫。是否可以参考“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而形成福建教育的台湾特色。“要争取让福建成为大陆学生接受台湾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桥头堡”,力争建立一个专门运作的机构引进台湾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高度密切合作,向内地辐射扩散。
开放思路,寻找政策切入点
此次我省高校只有厦门大学一所在台湾承认学历之列,这将影响今后台湾学生到福建省其他高校就读的积极性,我省厦门大学以外高校毕业生今后赴台学习也将受到影响。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给我省对台教育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庆元表示,要充分利用“离岛不受此限”的规定,加强与台湾金门地区高校的合作。他认为,2000名的陆生名额限制是个难题,但是福建要跳出思维定式,研究政策,特别是做好离岛文章。譬如今年金门技术学院已经升格为金门大学,铭传大学已经在金门设立分校,他们的学生均享受每年2万的离岛补贴。而且台湾非公立大学不受学历承认影响,对于我们对台招生都是值得重视的信息。
相关背景
8月19日,台湾立法机构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即是指台湾地区针对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承认大陆学历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修正草案。简称“陆生三法”,主要内容为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
此前,大陆学生赴台只能短期交流。台湾教育部门去年底把陆生在台居留期限从原本的6个月延长至一年。不过,依规定,要呆上半年以上的两岸交换学生,他们所属学校必须与对岸学校签有“姐妹校约”及“交换学生约”。目前台湾一般大学中,已有115所学校与大陆302所高校签有“姐妹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