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产业强省”,“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选择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一大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形成先发竞争优势”。省委战略决策为我省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跨越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量稀释存量,实现转型升级,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是我省立足长远的战略抉择。要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把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放到突出位置。坚持规划先行。要抓紧研究编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作为指导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同时,要做好规划衔接,在自觉服从全国大局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我省的主攻方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产业振兴规划。坚持高端切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提升我省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自身发展,先行先试,打破常规,扬长避短,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我省长期技术优势与产品标准话语权。坚持集聚发展。要通过非均衡的产业支持政策,把产学研三个环节有效串联起来,实现深度结合,不断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要加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引导企业大胆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区域间协调,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推动新兴产业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空间集中,创造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要充分考虑我省关键技术、制造成本、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人才、市场需求等支撑要素的实际,选择若干最有基础、最有条件,达到了产业化突破“临界点”的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确立我省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新能源方面。我省拥有丰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在一些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具备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要攻克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离网、并网应用技术,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电池储能系统,开发与电动汽车等相配套的新型动力型电池,突破生物质高温快速裂解制生物燃油产业化技术,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技术、工艺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结合光伏应用技术,集成LED和风机等其他节能产品,开发各类智能控制模块和技术。
新材料方面。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我省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储备。要把降低成本,提高可用性和易用性作为研究方向。在晶体材料、激光技术等优势领域,向激光系统制备及应用等光电子产业下游领域延伸。开展高性能塑料专用树脂、纺织竹纤维和竹纤维发泡包装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研发高性能铝合金、铝箔材料及其加工,高纯稀土材料提取及高值化利用,钨钼硬质合金材料、粉末冶金加工及相关产业化制备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产品芯片、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等关键技术,推进北斗二代应用终端研发及示范应用。开展数字微波传输和处理技术,以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研发,完善通信产业链。开展互联网络支撑技术,以及接入设备、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嵌入式基础软件与智能网络终端芯片的互动发展。开展高效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转码技术、高清无线影音传输技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专用媒体处理芯片技术的研发。开展物联网中传感和信息识别技术和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技术研发,促进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
节能环保方面。加速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研究重金属废水集成化处理、回收技术和成套装置,化工等行业高氨氮废水处理与装置,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新型复合型絮凝剂处理高浓度、高色度印染废水技术。推动建设废气治理和环保设备产业发展,加快节能除尘设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及膜材料与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开发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环保、化肥、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新型催化剂,橡塑、造纸助剂,高性能环保型胶黏剂,以及功能涂料、绿色染料、防火涂层材料、工业阻燃涂层材料等。
生物医药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良种选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新型饲料、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有机复合肥等产业。以微生物分子选育、代谢工程、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发展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制药技术。
海洋产业方面。重点开展海洋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示范,着力突破制备绿色胶原蛋白复合膜等关键技术。开展海洋低值鱼虾贝藻类系列化新型食品深加工,以及副产物综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筛选高效产油海洋藻株和菌株,加快富油藻种和菌种的基因工程改良研究,建立海洋生物质能源研发基地,提升自主研发和工业化配套技术研发能力。
新兴产业的竞争从孕育期就已经开始,“起跑”情况深刻影响着后期的竞争格局。专利、标准、规则等都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为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宜早不宜晚,宜快不宜慢。
掌握核心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我省科研投入不足,科研队伍规模较小,创新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乏原创核心基础技术的积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对发展方式进行升级,突破传统要素供给的思维,高度关注产业高端要素的创造和集聚。要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建立科技重大创新平台等有效形式,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聚焦力量,着力在一些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为新兴产业发展积蓄势能。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健全科技、金融良性互动机制,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大外引内联力度,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载体作用。高新技术区具有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集群的一整套企业创新和产业培育体系,形成了培育成长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式,是未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持续涌现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场所。当前,要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区二次创业和整合升级,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区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高新技术区在现有范围内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并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导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为产业集聚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高新技术区产业孵化功能,支持区内高科技企业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人才“第一资源”引燃“反应堆”。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抓住当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人才加速流动整合的有利时机,通过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等,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要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将项目、资金、平台和政策等各种要素,与科技人才的培育、使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革命性,需要大量的技术攻关、成果集成、模式创新和政策突破。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作用,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者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