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在省内率先以BT模式推进土地整理项目
整合社会资源 提速港口建设
16日,记者在罗源县松山镇小获村工地上看到,几十个工人在加紧建设通往罗源湾BT项目的1.2公里施工便道。据投资方总工程师薛庆基介绍,目前该施工便道已完成工作量70%,整个BT项目填土工作将于近期全面展开。
“这是我省首个运用BT融资模式进行土地整理的项目。”罗源湾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国钱说,“政府不用花钱就可先把基础设施建起来,项目建成后可使几十家企业落户罗源湾开发区,将推动罗源湾临港工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我省把罗源湾列为“十一五”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基地,福州把罗源湾开发建设摆上重要地位,罗源也提出了“港口兴县,工业兴县”和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这些都为罗源湾开发建设赢得先机。
“然而,罗源处于发展阶段,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仅凭地方财政投入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是不可能的。”彭国钱说,罗源湾开发区共有5万多亩土地可供开发,这几年来由政府开发的仅为8000多亩。
罗源湾的发展优势,吸引了100多家企业落户,今年1-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52.9亿元,同比增长51.2%。“还有许多企业等着排队进来,但政府拿不出土地供企业落地。”
为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给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提供承载平台,充分发挥罗源湾土地资源优势,解决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2007年10月,罗源县提出运用BT模式融资建设的设想;当年10月,该县成立BT工作领导小组,为学习BT模式的先进经验,邀请北京等地专家两次到县里授课,整整学习了半年时间,并前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和宜兴市两地考察;2008年12月20日,开发区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协议。
罗源湾BT项目建设总面积3298亩,其中BT1商业用地821亩,BT2工业用地2477亩,为让投资方放心,开发区划出500亩商业用地抵押给投资方,解决其后顾之忧。BT项目总投资3.06亿元,建设期25个月。建成后,经验收合格,由政府分3年回购。
据悉,为打好五大战役,罗源今年明确提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年”目标,安排10亿元,重点推进开发区松山片区(南片)“两路一桥一堤一区”建设,完善路网建设,启动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并在BT项目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开发建设,填方造地3298亩。
链接 >>>
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建设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中正逐步得到发展应用。BT模式是由项目发起方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投资方,然后由投资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并承担项目的建设风险,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发起方按签署的回购协议接管项目,并向投资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王凤山 林克城 郑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