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惠三农 助建新农村
在南平、泉州等地,移动“农信通”成为许多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图为闽北某农贸市场内,农民通过“农信通”平台联系冬枣生意。
农村发展,信息先行,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旨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实际运作中,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结合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移动公司的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连万家和服务到万家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通信网、营销网、信息网的三网建设,使成千上万农户受益。
借助“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在广袤的八闽农村中,将有更多通信铁塔拔地而起,将有更多惠农业务落地生根,一部小小的手机,将使越来越多农民走上信息致富路。
通信网 铺就农村发展厚实基石
优质的通信网络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为了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快速与外界连接、沟通,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移动通信网络保障。今年,“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还将加快农村无线宽带网建设,助农民乘上信息快车。
2004年,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启动了改善农村移动信号覆盖的“村村通工程”。他们抢时间、抢进度,日夜奋战在大山深处,当年全省就建成农村覆盖基站817个,全省建制村覆盖率达到85%;
2006年,新增建制村覆盖基站953个,全省建制村覆盖率提升至94%。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地区率先实现了建制村100%覆盖;
2008年,实现了全省建制村GPRS100%覆盖,全省100%建制村无线上网,100%建制村普及农村信息机,全省建制村服务网点覆盖率超过80%;
2009年,实现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100%移动信号覆盖。
在今年,“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还将加快无线宽带网建设,努力实现“乡乡通无线宽带、村村能用手机上网”。
“农民下田地,随时有信息”,如今成了新时代“信息农民”的形象写照,成了海西新农村的新风尚。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广大农民搭起了致富的桥梁,为海西新农村建设铺下了厚实的基石。
营销网 送到家门口的满意服务
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只是基础性工作,让农民用好移动电话才是关键。近年来,许多农民发现,自己在家门口就能办好各项移动业务。而这,得益于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近年来倾力构建的农村移动通信服务营销网。
近年来,中国移动福建公司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双管齐下,把渠道延伸到农民家门口。到2009年,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实现了福建85%的农村自然村“一村一柜”或“一村一人”。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还致力于打造不同形式的动态性特色网点、流动性营销网点。在各个节日、圩日,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各市分公司派出营销队伍,来到人流密集处摆摊设点,把移动通信的新业务、新知识带到农民身边;在山间田头,移动便民服务车时常出现,农民踩着田坎就能办理业务……此外,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还开辟了电子渠道方便广大农民办理业务。
今年起,通过“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农村服务网点在数年内将达到1.6万个,从而全面实现“一乡有一店、一村有一点”的网点覆盖,为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移动通信信息服务,并可为农村地区提供近4万个就业岗位。
信息网 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农业现代化迈向农业信息化,移动信息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如今,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海西农民告别了信息闭塞的历史,拿惯了镰刀、锄头的手开始熟练地使用手机,迈步走上了依靠信息致富的幸福之路。
近年来,全省统一搭建的“农信通”平台,实现了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中国移动“农信通”为农民、农业工作者及农业机构提供信息发布、反馈、接收与管理服务,实现了农业信息在相关责任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实时传递、快速沟通和及时反馈,方便快捷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信息化更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全省各地“信息新农民”,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感受到了通畅的信息带来的从种养到销售的一系列便利。如平和琯溪蜜柚是声名远播的地方传统名果,先进的网络帮助柚农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种植科技,完善的蜜柚物流平台为批发商和果农搭建了一个省时、方便、节约的双向互动平台。
如今,随着“情系三农惠万家”工程的深入开展,今年内,我省将建设500个移动信息化示范乡(镇)、5000个移动信息化示范村,为5000个建制村量身定制村级集团彩。同时,将打造以涉农信息服务为主的“农信通”精品,致力扮演好信息致富的好帮手,全年将通过农信通致富信息平台服务农民朋友200万户。
与此同时,在省人保厅等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不断丰富12580海西求职平台的公共就业服务内容,逐步实现全省人力资源库与12580海西求职平台联网对接,力争到年底为我省农民朋友提供80万个有效就业岗位信息,免费发送2000万条技能提升和职场服务信息,努力构建海西和谐就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