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技创新 为跨越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面对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和内部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全面部署和坚强领导下,我省科技部门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主线。通过构建大机制,催生大政策,谋划大项目,推动大协作,我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福建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科技创新,为福建先行先试,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据统计,去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1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省域科技竞争力居第9位,科学发展指数居第7位,知识产权竞争力居第9位。在新一轮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省73个市、县(区)通过考核,35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县。
构建大机制 推动大协作
“去年,我省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600多项,项目经费近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正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各级科技部门通力合作、聚集力量、构建多方协作大机制的努力。”
科技需要统筹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大协作才能推动大科技。
近年来,我省通过科技工作联席会议、省部和厅市工作会商、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从横向和纵向上,有效集聚整合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创新力量,构建政、金、产、学、研、用有效协作的大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创新,有效推动了基层科技进步。科技部对我省地方科技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福建的地方科技工作很有特色,领导重视、措施扎实、工作活跃、效益显著。
从纵向上看,经不懈努力,福建科技获国家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瑞芯微电子公司承担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芯片研发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争取到国家财政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标志着我省芯片设计已进入国家队行列。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基金创新产业集群全国首个试点,通过国家创新基金连续3-5年1亿元的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和企业的投入,争取到2013年该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厦门和福州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部将加以重点支持。
此外,科技部批准我省成为首个建设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的省份,建立了惠安绿谷等9个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同时,第一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也已落户厦门。
今年“6·18”,由中国科学院与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正式落户福州高新区海西园。研究院计划于2013年初步建成,到2015年,将辐射400家以上企业,孵化重大科技成果30项以上,培育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社会新增销售额200亿元以上。
从横向上看,我省依托2008年建立的全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就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磋商,联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产学研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重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此外,作为部省会商机制的延伸,我省还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制度,有效整合省市县科技资源,合力推进区域科技发展;联合上海、江苏、广东等七省一市成立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推进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加强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建立省属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院所协作,形成“集团”效应,提升院所整体科研水平和技术攻关能力。
催生大政策 优化大环境
据税务部门最新统计,去年,全省企业实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3.73亿元,在上年度大幅增长74.13%的基础上,继续增长23.6%。其中,厦门实现加计扣除额7.05亿元,福州实现加计扣除额3.7亿元。到去年底,全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02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际减免企业所得税11.1亿元。
这说明,我省已形成创新投入-政策支持-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创新政策的“杠杆效应”日益显现。
近两年来,我省《关于贯彻国务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等重大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省一系列激励创新政策措施的重拳出击,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科技人员进村入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知识产权示范等,都使得科技支撑在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作用不断凸显,功能不断提升。
尤其是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千万”行动,组织5000多名科技人员服务5000多家企业,召开对接会230多场,对接项目3940项,总投资400多亿元,较好地解决了相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100个科技创新团队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合作关系。
为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短腿问题,我省出台意见促进技术经纪机构和经纪人队伍发展,并安排1000万元技术经纪发展促进资金。在省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设立技术经纪示范园。
科技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闽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营,推动了三元达、中能电气、星网锐捷、漳州科能、榕基软件等多家科技型企业上市;促成11家企业与投资机构达成融资签约,实现资金到位近2亿元。与省中行启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全省已有6家企业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授信额达3980万元。积极推动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区进入“新三板”试点。
构造大平台 建设大体系
近年来,我省努力配置和集成社会科技资源,构建重大科技平台,加速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目前,全省共有福州、厦门等2个国家高新区,漳州、泉州、三明、莆田等4个省级高新区,以及南安光电信息、莆田液晶显示、三明大型机械装备和福州现代服务业等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拥有福州软件、厦门半导体、泉州微波通信、德化陶瓷等多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拥有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福建)基地和国家创新基金首个创新产业集群(试点)——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
至去年,我省建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个,工程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15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7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23家和235家。
在科技服务方面,我省创建技术经纪示范园,引入电子、医药等领域10家技术经纪机构;建成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福州市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基地;建成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支持建设2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要成果转化平台已形成品牌效益,“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成效显著。
编制大规划 引领大发展
按科技部和省政府统一部署,去年10月,我省着手开展“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11个战略研究专题。目前,各专题研究报告和总体战略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咨询。这标志着福建科技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已拟好了计划书和时间表。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着力围绕现代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突破,扎实推进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我省“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自主创新。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等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一大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
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至2015年,基本实现8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7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6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源自企业,80%以上的科技投入来自企业。构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培育200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福建科技,新跨越的号角已吹响。(郑武平 朱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