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福建:外经贸环境日益复杂 转变发展方式应树立七大观念

2010-11-03 08:25:58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今年以来,福建省外贸总额摆脱危机影响,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就国内外经济环境而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问题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压力加大。下一阶段福建省外经贸行业发展面临复杂局面,前景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复苏、国内需求增加等因素的作用下,福建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9月份,全省进出口97.5亿美元,增长23.4%,其中出口61.44亿美元,增长18%,单月出口规模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60亿美元以上;进口36.1亿美元,增长33.6%,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进出口789.2亿美元,增长37.9%。其中,出口518.5亿美元,增长35.5%;进口270.7亿美元,增长42.7%。累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分别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扩大20.9%、20.1%、22.3%。

  福建省外经贸厅厅长杨彪认为,近年来福建外经贸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许多难以为继的问题。从福建省情况看,外经贸发展的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协调性不够,高新技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滞后,产品的档次、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际营销能力较差。福建省外经贸发展已经步入了加快转型、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赋予外经贸发展新的内涵与定位。

  新形势下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不仅是外经贸发展动力的拓展提升和发展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必须牢固树立七大观念:

  一、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外经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仅靠外经贸系统自身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二、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外经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时机、结合好省情、协调好增长与调整的关系,从福建省面临的形势和外经贸运行的态势看,当前既要“抢份额、促增长”,也要加快转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三、调结构不等于忽视中小企业。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多,是福建外经贸发展的根基所在。在“调结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护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进行外经贸发展结构的调整优化。今年前三季度,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福建民营企业外贸形势全面回暖,其中出口205.57亿美元,同比增长43%;进口50.4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在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福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效已初步显现,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四、扩内需不等于放弃出口。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促进内需和出口协调发展,但是很多人误解为扩内需就是要放弃出口。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调整过程,中短期内扩大内需难以迅速弥补外需缺口,福建省2008年出口额折算近4000亿元人民币,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131亿元,2009年外贸出口额仍高达3643亿元人民币。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扩大出口,可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国民收入。如果片面强调内需,而忽视出口,不单违背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违背了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还会导致外贸行业多年辛苦打拼下来的国际市场份额拱手于人。

  五、转变发展方式不等于淘汰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不是一种产业,而是一种贸易方式,是实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也是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先进管理与先进技术逐步转移的一种先导方式。

  六、发展高科技产业不等于限制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福建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是稳定出口、保障就业的支撑力量。调整结构过程中,虽然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但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更何况传统产业也有高科技,应在致力推动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七、发展自主品牌不等于都要自创品牌。企业要在欧美等国外市场打造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的品牌,需要巨额投入,风险高、见效慢,一般中小企业是难以做到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牌众多,但在特定的消费群体中也有一些较高认同度的二线三线品牌,同样具有明显优势。金融危机过后,这些品牌的市值大幅下跌,通过有选择地并购这些品牌,亦是一种代价不高而见效快的选择。

  2008年漳州双飞日化利用金融危机期间,国外品牌市值下跌的有利时机,以800万美元债权收购了美国两大知名沐浴品牌,并借此一举获得3000多个终端零售网络的进场权,改变了多年来我国日用产品无法直接打入美国终端销售网络的尴尬局面,走出了一条在境外市场掌控自主知名品牌投入少见效快的路子。

  杨彪认为,福建省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已有能力为世界一流品牌代工生产,可以考虑通过合作、租赁、参股、并购等方式取得国外知名品牌的使用权和控制权。这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而且还为创建自主品牌探索了新路子。(胡苏)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