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海西谋发展 服务全局议未来
——在闽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侧记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正当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的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保“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之际,在闽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于11月4日至8日分两组赴龙岩、泉州、福州、三明等地开展集中视察。为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十二五”规划草案和各项报告以及提出代表议案、建议做准备。
5天时间里,代表们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福州火车南站、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南安世纪之村、晋江500千伏变电站,将乐经济开发区、第六届林博会,龙岩经济开发区、新罗区西安村等30多个视察点。看项目,议发展,提建议,代表们边看边议,在为各地新取得的喜人成绩深感鼓舞的同时,也认真思考着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更好地履职,更好地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视察结束时,代表们的收获沉甸甸的,这些收获将通过视察报告以及代表议案、建议和审议意见体现出来,为福建发展、海西建设和全国发展大局贡献代表们的智慧。正如刘德章代表所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定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的思维,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为全国发展大局服务。”
提速增效 跨越发展前景好
在龙岩,11月8日,投资百亿的陆地港项目开工,力争2011年底试运营。规划总面积1万多亩的陆地港届时将成为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出口加工和综合服务与商贸相结合的闽粤赣区域性物流中心。
在三明,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编制正抓紧组织实施。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四区一带”——构筑中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核心区,打造北部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工贸产业区,建设西部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集聚区,拓展南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区,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旅游带。
全省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促发展的热烈氛围,让代表们强烈地感觉到,广大干部群众对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充分肯定和衷心拥护的,也进一步看到了海西发展的新前景,相信省委的这些战略部署,必将不断把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看到成绩的同时,代表们也建议,各地、各部门要重视解决当前存在的影响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的问题,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增强抓机遇、抓前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进展顺利。朱明代表建议,要努力争取我省一些重大项目和布局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在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时要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使制定出来的规划既体现中央和省委要求,又富有地方和部门特色。
为民惠民 转变方式实效多
在福州,代表们看到,在实现二环路全线贯通的基础上,目前,南三环、东北三环等33个项目已陆续建成通车,林浦大桥、螺洲大桥、淮安大桥等路桥项目正按序时推进,总投资180多亿元的地铁一号线开始动建。今年初以来,全市已新辟公交线路28条,新增公交车358辆,新投放的士600辆,曾困扰市民的出行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泉州,梅岭组团作为晋江今年城市建设项目的启动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梅岭组团改建工程中,40%的土地用于公园、人工湖等公共空间和生态养护;14%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3%用于搬迁群众安置,并把最好的地块规划建设闽南民俗文化展示区。
看到这些,代表们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为民建城。”代表们认为,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李明蓉代表说,各地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增长。同时,政府要真正从观念上改变,变管理为服务,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
陈忠和代表建议,要把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打造属于自己,叫得响亮的文化体育品牌,丰富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