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民生优先 温暖八闽百姓心

2010-11-22 08:01:12来源:福建日报

    金秋时节,八闽民生建设硕果累累——乡镇卫生院配备了100辆救护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保障房建设责任目标超额完成……

    11月4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十项惠民实事。此后,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等领导深入市场调研,采取有力措施稳定菜价;到灾后重建现场考察,要求确保春节前让受灾户搬进新居。

    民生答卷,温暖人心;民生蓝图,让人期待。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秉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实施了一批批民生工程,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温暖了八闽百姓的心。

      加大财政投入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2009年,达11950亿元,5年年均增长达12%。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2009年,达1694亿元。

      随着家底厚实,财政“蛋糕”的分配更加倾向民生领域,并且逐年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优先,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即使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财政收入趋紧的情形下,倾注民生的力度依然不减——

      2002年至2007年,我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2008年以来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教育支出达到277.28亿元,比上年增加43.99亿元,同比增长18.9%;

      医疗卫生支出稳步增长。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医改经费76.3亿元;2010年预算安排医改经费87.92亿元,比2009年增加11.62亿元,截至9月底,已拨付73.18亿元,占全年预算的83.2%;

      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也逐年递增。2009年,我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71亿元,增长20.5%;今年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支10.35亿元,增长18.1%;

      ……

      2009年1月,省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省级为主筹措资金3.8亿元,加强乡镇卫生院软硬件建设。这么大的投入,在我省乡镇卫生院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今年6月,南平、三明等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针对灾后重建,我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9月,省政府在前期已拨付0.53亿元重建资金的基础上,再次下拨4亿元支持农房重建。目前,重建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展开,受灾群众可望在春节前搬进新居。

      加速规划实施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民生指标总体将实现预期目标,不少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去年底以来,南靖县和溪卫生院喜事连连,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医技楼,新添了一辆救护车,购置了一台全新的X光机。“除了建医技楼我们自筹了部分资金之外,大部分投资都是省里出的。”院长林乔川说,这得益于我省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两年规划的实施。

    一笔笔“真金白银”夯实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石,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民生指标总体将实现预期目标,不少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福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30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25万人,全省共有3.92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创造就业岗位7.27万个,都超过了预期目标;

    截至9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537.37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649.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4%,提前实现参保率达90%以上的目标。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404.44万人,参合率达98.15%,所有设区市参合率均达到95%的医改目标;

    已有60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目标,覆盖全省人口70%的地区,提高教师待遇、校安工程等一大批教育民生实事实施,惠及全省师生,如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近2亿元,全面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受惠学生50多万人;

    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98张,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等都得到了有力加强。深化医改工作全面推进,药品零差率改革初见成效,今年将覆盖至60%的县(市、区);

    保障房建设责任目标超额完成。截至10月31日,我省各类保障性住房已开工70482套,开工率110.5%,竣工19564套。棚户区改造已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47454户,签约率97.96%,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9106套;

    ……

    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温暖了八闽百姓。长汀县低保户余荣荣以前租房住,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今年4月,他搬进了亮敞的新家——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厨房、阳台、卫生间一应俱全。这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每年只要交400多元租金。“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的要感谢政府!”他说。

    加快民生改革

      针对看病难、住房难、上学贵等民生问题,我省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郑玉华原是龙海市制衣厂职工,十年前企业破产后,她一直为医保没着落担忧。所幸此后龙海市按照有关政策,将2001年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人员纳入医保,帮她解决了难题。“刚开始报销比例为75%,今年提至83%。这真正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不然,我看病只能靠每月900元退休金撑着。”她说。

      这得益于我省先行先试突破医保盲区,大胆推进民生改革之举。

      2007年,我省妥善解决了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19.35万人参加医保问题。针对医改后相关人员的参保问题,2009年9月,我省又作出有力部署,并投入数十亿元。目前,我省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54.5万人和困难企业职工10.33万人已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在全国率先圆满解决此类人员参保问题。

      “十一五”以来,针对看病难、住房难、上学贵等民生问题,我省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扫除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诸多彰显活力的先行先试之举,走在全国前列。去年下半年开始推进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即是如此,目前,全省已发放社保卡139.3万张,其他批量制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省属医院(包括驻榕部队医院)已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和医疗信息互阅互认,明年3月底前,我省将实现全省就诊“一卡通”。

      除了省本级的探索,各地也在积极先行先试,着力改革,保障民生。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福州市马尾区在全省率先施行12年义务教育。马尾共4所公立中学,有近5000名高中生,每年将免收学费近千万元。而且,这项惠民政策不以户籍而以学籍为标准,惠及了广大非马尾户籍的学生,这在全国都不多见。福建师大二附中高一学生吴迪的父亲吴国强特别高兴,他和爱人从四川来马尾工作已经12年。“孩子的学费是家里的一项大支出,免费了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真是一个好消息。”他说。

      今年10月,龙岩市比全国提前10年、比全省提前5年率先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在原有4个新农保试点县的基础上,今年6月,龙岩决定采取“全市统筹,市县共担”的办法筹集资金,让全市农民尽早实现老有所养——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为此,龙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需新增财政支出1.2亿元。10月15日,在中国工农红军出发地——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举行的长汀县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发放仪式上,老红军后代、69岁的钟友景老人泪流满面:“共产党好,共产党好……说得到、做得到!历朝历代做梦都不敢想的大好事,今天都实现了!”(本报记者 段金柱)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