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社会文化 繁荣发展谋突破

2010-12-09 08:05:47来源:福建日报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千帆竞渡,社会文化事业改革向纵深挺进。

    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改造和完善5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省90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

    2006年,提前一年开始实施国务院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到2008年,提前半年实现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实现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目标,全省参合人数达2406.56万人,参合率达98.15%;住院补偿比例乡级达到80%、县级达到60%;

    ……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社会文化事业,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政策创新迸发动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文化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从规划、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2008年6月,《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引导、规范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009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要形成报刊服务等10大主导文化产业群。

      从2009年至2012年,由省财政设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扶持省内动漫游戏等软件产业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扶持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保障,提升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30亿元的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力争在2013年前完工,将打造成立足海峡、面向全球的综合性、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体。投资10亿元的海西动漫创意园项目一期素质拓展区已竣工,二期动漫研发项目已动建。

     目前,我省已建成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形成福建网龙、厦门乌石浦油画村等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46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等平台,产业聚集日益加快。2009年,全省完成动画片发行许可6299分钟,是2007年的13倍,成为全国5个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大繁荣大发展,我省艺术创作和展演水平大幅提升。舞台艺术精品不断呈现,歌仔戏《邵江海》、京剧《北风紧》、杂技《度》等一批优秀作品连获国家级奖项,或在国际上获奖。第四届福建艺术节等一系列优秀文艺品牌活动成功举办,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不仅文化领域,我省“十一五”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都凸显一条主线——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2008年,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启动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校教师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改革,省级财政从当年新增收入中拿出近一半资金,约12亿元,用于绩效工资改革补助,实现了县域内教师待遇同等。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全省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为66.45%,比2005年提高17.91个百分点;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为63.61%,比2005年提高28.09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了4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1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42所中职学校与2664家企业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38%。重点支持高校软件业、制造业、汽车业等10个紧缺人才专业的改革和建设,2010年相关专业毕业生数达5.7万人。

      “十一五”是我省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从2006年初至2009年底,仅卫生基本建设就投入72.65亿元,比“十五”增长62.38%,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动漫为主业的福建网龙去年收益达6.22亿元,并已在香港成功上市;福建鸿博印刷有限公司等3家民营印刷企业也相继上市。在政策鼓励下,我省民营文化企业纷纷加大对动漫、印刷、陶瓷等领域的投入,成为这些领域省内市场的主导。影视制作方面,全省民营经营机构达34家,占全省影视制作机构总数的58.6%。

      民营资本大量进入,成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加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窗口。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省着力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文化与创意、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一批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迅速崛起。

      安溪一大批茶文化企业通过发掘传统制茶工艺,形成了制茶旅游、茶艺表演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惠安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石雕企业达25家、1000万元以上的203家。南平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剧目《印象·大红袍》今年3月正式公演,把武夷山“双世遗”文化品牌与旅游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多项设计创意获国家专利。

      随着闽台文化交流持续升温,两岸文化产业界从“文化往来”走向“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闽台文化产业正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对接。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茶博会、艺博会、旅博会、印博会、版博会、金门书展等活动,成为闽台文化贸易和产业对接的重要平台。在福州和台北分别创办的“闽台书城”和“台闽书城”,以及正在积极筹建的海峡书局,推动了两岸在图书发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产业对接。

      统计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10.05亿元、276.51亿元、352.36亿元,年均递增26.5%,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水平。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升内涵的同时,积极发挥科技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智力保障。深入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高校参与“6·18”产学研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的项目不断增加,高校新设立7个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组建了福建省电机产业和环保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校的科研基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向企业开放;高校广大科技人员围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农村转移……

      公共服务走向公平,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强调公共服务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不断提高人口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延伸。五年来,全省公共博物馆设施面积比“十五”总量增加85%,全省举办1962个各种临时展览活动,观众达43142.5千人次,其中2009年的观众数量比2005年增加22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省级中心平台建设,明年6月底前,实现全省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基本覆盖,群众可足不出户免费享用几十万部电子图书、几万个视频;全省有5个设区市具备举办省级综合运动会能力,已有397个试点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艺术扶贫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建设、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坛”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为我省公益文化事业知名品牌,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接受了文化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大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新建宿舍及食堂100万平方米。今年安排新增财力4亿元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明年将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全省每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176.3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09年,我省全面启动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免费为24万余人检查妇女病、免费为175.8万名8-15岁儿童补种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6.9%……

      我省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每一步,见证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给百姓带来了实惠。(记者 李珂)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