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 温暖伴你同行
——回眸“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述评之二
民生优先,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是个高频出现的闪亮词组。
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2010年,和全国一样,我省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阴霾,经济运行面临复杂的形势;同时,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多次侵袭,菜价上涨,保障民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矛盾如何逐一化解?困难如何尽快克服?
践诺,需要秉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需要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需要扎扎实实办好每件惠民实事。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许许多多受灾户已如期搬进新房,鞭炮声与笑声一同飞扬;市民挎上菜篮子挑选自己中意的蔬菜,笑容荡漾在脸上……一件件实事,见证一种责任,一种真情,一种温暖。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这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2010年,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
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安排了25个大项、47个具体项目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推动福建跨越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包括“民生优先”在内的总体要求;部署、实施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民生工程列为五大战役之一;省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要把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使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秉持这一发展理念,惠民为民的举措不断出台,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
民生工程战役首战就是灾后重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受灾严重地区尽快恢复重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得热火朝天,快速推进,重建户基本可以实现春节前搬入新居。
去年11月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便民商业网点和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加快城乡绿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中小学布局、加快幼儿园发展、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抓好公厕建设和做好救灾避险等十项惠民实事。此后,关于办好这十项实事的具体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百姓无疑将享受到更多实惠。
其他民生工程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残疾人福乐家园和居家托养等22个项目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妇女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海西无线城市等21个项目完成序时进度;实施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规划、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等4个具体项目正加强协调、加快推进。
化解种种难题,考验胆识和智慧
当自然灾害突如其来,当种种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困难摆在面前时,怎么办?
应对非常之艰,必有非常之策。
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系于心上,我们就有决心更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需要决策者的胆识和智慧,也需要把实事办实的韧性和干劲。
2010年,福建连续遭受特大暴雨、洪水和五次台风正面袭击。
灾害面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始终被放在第一位,各级各部门周密组织,党员干部尽心尽责,驻闽部队官兵冲锋在前,把“为民负责、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同舟共济”的抗洪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灾后重建被列入五大战役中民生实事工程战役的重点。省委、省政府一举推出9项明确、具体的扶持政策。省政府安排灾后重建补助资金6.54亿元,各设区市、县政府对灾后重建也给予资金扶持,南平、三明、龙岩等给予每户的配套补助资金都在6000元以上。各级政府还统筹解决集中重建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采取慈善募捐、企业帮扶等办法,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
乔迁新居,一批又一批的受灾户燃放起鞭炮。截至上月31日,全省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已进城购房、完工搬迁和正在搬迁共20395户,占全省农房灾后重建总户数的65%。
一场“菜价保卫战”,更加凸现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
去年10月,受全国性菜价上涨影响,我省菜价也“涨”声一片,一把青菜压“沉”了老百姓的菜篮子。省委、省政府果断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福州市打响了“第一枪”,通过一系列调控措施,将市民偏爱的4种蔬菜列为重点调控品种,实行批发市场补助和零售指导价;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科学分析菜价上涨原因,从增加投放、调控价格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使菜价迅速回归“一元时代”,为全国稳定物价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出手干预一周后,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下降25.3%。目前,货源充裕、价格平稳、消费旺盛、市场和谐。
构建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个持续的过程。
制度创新,是把民生优先落到实处的关键。
为了帮助受灾严重地区尽快恢复重建,省委、省政府决定福州市、厦门市对口支援受灾严重的三明市、南平市,省里成立了对口支援协调小组。对口支援的重点工作是重建损毁住房,恢复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修复农村自来水、道路、桥梁、农田水利设施。
这是制度安排的一次创新,更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深刻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对口支援,受援方不仅得到了急需的资金、物资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得到了支援方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思路。
同时,在重建中,各地把灾后重建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引导受灾搬迁村民改变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培养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舒适、抗灾能力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现代新村如期建起来了,“城乡互动”、“产业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崭新发展理念,也随之“走出”文件和会议,“走进”灾区群众的大脑。
和对口支援灾后重建一样,只要有利于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我省就大胆试、大胆闯:
——我省率先建立12580海西求职平台。这种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打破了求职者频繁跑人才市场、盲目投简历等传统的“人找信息”,充分利用语音、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等多样化的登记和查询方式,实现主动推送的“信息找人”,成为企业和求职者完成“速配”的有效渠道。
——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福州市马尾区在全省率先施行12年义务教育,每年免收学费近千万元。这项政策不以户籍而以学籍为标准,惠及广大非马尾户籍的学生。
——实现社保、医保“一卡通”。省卫生、社会保障、金融等部门齐心协力,突破利益掣肘,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全省就诊,一卡通行。各个医疗机构以此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约医疗费用。在“一卡通”先走一步的厦门市,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每年就节约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
伴随着2011年的第一缕曙光,福建踏上了打好五大战役的新征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将越来越快,惠及民生的实事也将越办越多,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明天的生活更温暖、更幸福。(吴美章 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