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省级财政助力县乡跨越发展

——我省创新机制体制做大县乡财政蛋糕

2011-01-06 08:33:10来源:福建日报

      冬日的上午,温暖的阳光迅速驱散山区的严寒。站在明溪县沙溪乡一座桥上,但见河两岸一道崭新的防洪堤屹立而起,分外醒目。

  “我们乡的沙溪小流域治理主要包括3600多米的防洪堤和河道清淤,惠及沙溪村和梓口坊村5546人口,保护农田3800亩。”乡党委书记陈显卿说,“在全省实施五大战役中,这个项目去年11月底就完成了,仅用了8个月。如此顺利,得益于财政向基层倾斜。项目总投资1300多万元,省以上财政按原中央苏区县标准补助了80%的费用;剩下的部分县里按80%标准配套;加上近年来省里加大对县乡财政的扶持,乡、村都有一定财力,自筹解决了剩下的资金。资金到位了,工程进度就快了。”

  “这几年,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财政向县乡倾斜的力度。我们村就实施了不少民生工程,如环境整治、道路硬化等。”梓口坊村村委会主任黄俊黉补充道,“这在以前都不敢想,因为那时乡村财政很困难,连工资都难以保证。”

  陈显卿和黄俊黉的话,代表了全省乡、村干部的共同感受。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加大对县乡财政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乡镇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实力不够的局面,带动了乡镇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的实施。

县乡财政增收减负

省级财政不断给力

  “曾有一度,县乡级财政非常困难。”邵武市财政局副局长邓国钧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基层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缴到上一级,留下来的不多,还要负担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刚性支出。在这种情况下,乡镇连干部、教师工资,住房公积金、医保等基本支出都无法及时兑现,更别谈其他涉及民生类的问题。

  如今,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近年来,省财政厅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提升基层财政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打出了有效的“组合拳”。

  创体制。2009年我省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省管县财政改革的内容。内容包括:省财政直接核定设区市和县(市)的财政体制、确定设区市、县(市)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收支基数;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财政直接核定并补助到设区市、县(市);设区市、县(市)统一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等。省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推行,进一步理顺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增留成。2002年中央所得税改革后,我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县级新增地方级财政收入实行全留,省财政只集中设区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20%。此外,针对2004年国家出口退税体制调整后,出口退税当年超基数部分由地方承担的规定,我省在全国唯一把这部分支出全部由省财政承担,减轻了基层财政负担。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基层财政收入上缴比例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更多了。

  减负担。2006年,我省将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转移支付标准支出的计算范围,每年县(市)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7亿元。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起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对于县级实际保障水平达不到基本财力保障需求的县(市),省财政给予补助,仅2009年就补助了4亿元。这两项举措的先后推出,进一步增强了县乡财政的保障能力,让乡镇轻装上阵。

  重激励。省财政建立和完善对市县激励约束体制,激励基层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2005年,我省出台了省财政对县(市)财政的“六挂六奖”补助办法,包括:对县(市)地方级税性收入增长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等。2009年,为进一步调动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省财政对“六挂六奖”办法进行了补充完善,将设区市本级和市辖区纳入收入增长奖励范围,增加对县(市、区)提高重点支出保障水平给予奖励。2005年至2009年,省级财政共安排“六挂六奖”资金27.2亿元。

  扶困难。从2010年起,对中央和省新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省级财政对原中央苏区县的补助标准低于中央补助标准的,调整为中央补助标准;高于中央补助标准的维持现标准;与中央补助标准相同的,省级补助标准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增加10个百分点,补助后的标准最高不超过100%。另外,省财政还实施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2005年至2010年共安排补助资金7.9亿元。

  化债务。2008年以来,省财政对县乡农村实施义务教育“普九”期间产生的债务进行化债,2年间省级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13.3亿元,到2009年底完成了化债工作,困扰基层多年的包袱终于被甩掉了。

县级财力更宽裕

增收节支有干劲

  “这几年省级财政对我们这样较贫困的地区支持非常大,转移支付甚至超过了我们自己的收入。”光泽县财政局负责人说。2009年,这个县实现财政预算总收入1.87亿元,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却达2.8亿元。

  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省财政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效应,有效调动了县级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了县乡财政保障能力,鼓励和引导了县乡财政良性发展。这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县乡财政收支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至2009年,县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3.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省、市、县三级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2005年分别为12%、58%、30%,2009年分别为9%、58%、33%。2005年至2009年,县级财政支出年均递增2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2005年至2009年按总人口计算的县级人均支出水平年均递增2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

  二是随着省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县乡财力水平不断增强。2005年至2009年,省、市、县三级财力收入比重分别从2005年的22%、46%、32%转变为2009年的17%、45%、38%;全省县级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水平从2005年的2.5万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5.7万元,年均递增23.1%。

  三是县乡财政平衡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58个县(市)中有18个财政赤字,赤字额8.36亿元,比2004年减少15个,赤字额减少5.82亿元。

  四是在财政奖励杠杆的撬动下,县乡人员机构精简工作取得实效。2005年至2009年,我省共撤并乡镇19个,促进了减员增效,减轻了财政负担,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

乡镇甩掉重包袱

民生事业有资金

  改革催生活力。在省级财政一系列改革的带动下,全省各县、市也纷纷行动起来,改革原有体制,把更多的财力向乡镇倾斜。

  2005年,邵武市推行向基层倾斜的财政体制。当年,将原来乡镇实际供养人员人均9542元,提高到12000元,部分偏远乡镇12600元;增加企业所得税分成,乡镇基层每年通过五五分成可得分税至少五六百万元。随后,邵武市每年都出台倾斜基层财政体制的政策,包括供养人员人均再增4000元社会保障性费用等近十项。农村教育、乡镇卫生院等大部分社会事业支出收归市级财政负担。

  邵武市下沙镇镇长范育华告诉记者,现在乡镇不仅不用去考虑怎么发工资,而且手上的可用财力越来越多。近年来,下沙镇建设了金沙工业平台,引进了企业;各村都建了一批路、水、厕等公共设施;下沙村还全额承担了60岁以上老年人的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

  在明溪县记者了解到,2005年至2009年全县乡镇人均财力年均递增10.58%,乡镇人均财力高于县本级。与此同时,民生支出快速增长。2005年至2009年,全县农业支出年均递增43.43%,社会保障支出递增30.10%,卫生支出递增26.69%,科学支出递增24.70%,教育支出递增13.9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医疗救助、下岗再就业支出,农村卫生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以及教育方面的双高普九、两免一补、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都全面落实到位。

  乡镇干部从过去忙着跑钱保运转,到现在忙着为民办实事;基层经济从过去原地踏步没起色,到现在争先恐后谋发展。随着我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一系列举措不断实施,县乡财政在全省财政“蛋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带动了县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赖文忠)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