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抢抓机遇 先行先试 加快转变 跨越发展

——“十一五”我省外经贸十个翻番以上增长的背后

2011-01-11 10:16:46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  “十一五”时期是最不平凡的五年。在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人民币汇率机制重大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多次调整的严峻考验面前,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加压、反倾销反补贴接踵而来面前,福建外经贸人没有退却。他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推动外经贸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盘点五年成绩,令人欣喜的是:逆境中我省外经贸有10个指标实现翻番以上增长!这些指标涵盖外贸、外资、外经、对台合作等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我省外经贸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支撑带动力更强。初步核算,“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全省GDP的54%,出口累计增量相当于全省GDP增量的26%;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7.85%;累计涉外税收约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8%;外贸年均带动就业人数和外资法人单位年均吸纳从业人员分别占非农就业人数的30%和23%。

  今天,我们讲述10个翻番以上指标背后的故事,是为了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对外贸易: 转变方式 优化结构

亮点数据

  去年外贸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比2005年翻一番,实现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到2005年我们用了26年外贸总额才突破500亿美元,而“十一五”期间我们仅用5年时间就突破了第二个500亿;出口总额比2005年增长110%,翻了一番多; 服务贸易额比2005年增长102%,翻了一番。

  面对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我省外经贸系统提出了“大物流、大口岸、大外贸”的发展新思路,设立了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成为推动我省出口商品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外资、外贸、外经良性互动的新平台;出台政策扶持陆地港发展,4个陆地港成为我省拓展腹地货源壮大港口经济新载体;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安溪)产业园开工建设,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平台。

  全国率先之举:率先申请将备案登记权下放至各设区市;率先建立省级出口品牌评定体系;率先构建国内首个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率先设立电子商务县(市)级专区和国家级行业平台——茶多网;率先与商务部联合境外办展,商务部与省政府创办境外自主品牌展会,已联合在境外举办9场福建商品展;率先引导企业并购国外品牌、构建境外营销网络;率先组织企业参与跨国采购。通关环境也在优化,率先实施省内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制度;率先实行跨省区、跨关检区进出口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

  外贸结构优化:初步核算,我省对新兴市场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0.0%提高到2010年的23.7%;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由2005年的21.7%提高到2010年的39.8%;企业平均出口规模由2005年的346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580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005年的48.1%提高到2010年的60.6%;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对外投资: 贸易带动 强势突破

亮点数据

  2010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比2005年增长213%,协议投资总额增长1250%,中方协议投资额增长1412%,三项指标年均增长额分别为126%、168 %和172%。

  五年前,提起“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多数企业还感到陌生和茫然——为什么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今天,经过全球金融危机洗礼后的福建企业,纷纷把实施“走出去”作为适应全球化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向价值链高端渗透的重要抉择。

  “走出去”,到境外卖闽货,贸易与投资良性互动初显端倪。去年我省新批境外企业中贸易型公司比重最大,129家企业共计在境外设立了以贸易为主业的企业134家,中方协议投资金额4.27亿美元,占总量比例分别为69.43%、53.04%,预计全年可带动出口6亿美元。

  我省在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已在匈牙利、克罗地亚、古巴、南非、菲律宾等国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对台合作: 先行先试 融合发展

亮点数据

  初步核算,2010年对台贸易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对台小额贸易额是“十五”时期的3倍; “十一五”期间累计合同台资57.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9.2倍。

  全国率先之举: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对台农产品贸易额始终稳居全国前列;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率先推出对台贸易通关便利化措施;率先成立两岸经济合作促进机构——闽台促进会;率先在台湾南部举办大型农业交流合作活动;率先与台湾大型工商团体和企业集团对接;率先实现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赴台投资企业数与投资规模保持大陆各省第一;率先在台举办赴台投资设点企业授牌仪式;率先在福州举办“陆资赴台上市政策说明会”;率先与台湾重要工商团体、行业协会建立紧密型关系;率先开展两岸开发区、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对接。

利用外资: 创新方式 提升质量

亮点数据

  2010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额比2005年增长120%,翻一番多; 年均增幅17.3%,远高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开放大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4.33%上升到2010年的6.08%。

  全国率先之举:率先建立“存量台资企业信息库”、“外资项目编码管理系统”等重大外资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率先组织国际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省内成长型企业对接洽谈并购重组;率先在荷兰开设经贸合作欧洲专业网站;率先开展外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

  开发区引擎强劲:开发区是我省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平台。“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发区建设突飞猛进。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福州保税港区整合设立,泉州经济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已获国家各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国务院审批。批准设立华安经济开发区、三明经济开发区、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和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厦门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作。各类开发区以不到全省总面积5%。的土地实现了全省44.63%的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产出率高于江浙粤等省份。此外,我省推进绿色园区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全省8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共计113个片区全部完成环评或委托环评;64个片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2个片区正加紧建设;已创建绿色开发区35个,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外资结构优化:从规模看,平均合同外资由“十五”时期的352万美元提高到“十一五”的792万美元,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占比由2005年的14.78%提高到2010年的35.21%。从结构看,“十一五”期间,机械、电子、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合同外资占同期全省总量的35.73%,服务业合同外资占比由200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1%。

面对考验: 运筹帷幄 攻坚克难

亮点数据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剧烈、全国外经贸发展形势最困难的2009年,我省出口增速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第一位;在全国外商实际到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省该指标保持正增长。

  “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我省外经贸系统和广大企业迎难而上、灵活运作,把握机遇的意识更加敏锐,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合力应对各种挑战的水平明显提升。

  开阔思维谋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根据我省外经贸发展的形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我省明确了外经贸“四大转变”的发展思路:推动外经贸发展从单纯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向依靠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推动转变,从福建为主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联动、两岸四地融合发展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外贸发展从单纯依靠制造业支撑向依靠制造业和物流业双轮驱动转变;吸收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投资促进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转变。

  创新举措促增长: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跟踪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人民币汇改、“两税合一”等宏观政策调整动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政策,率先支持大宗特色商品出口,率先对出口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同时,出台了定向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行业商协会发展、鼓励扩大进口、开发区土地储备等政策措施。

  2010年省级外经贸扶持政策资金总额达4.33亿元,是2005年的7.5倍。特别是2009年省政府一次性增加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保规模、扩增量,为当年外经贸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面对国内外展会人气下降的情况,我省引导鼓励企业接纳别人退出的展位,大大提高我省在展会上的比重,为后危机时代我省外经贸发展抢占了先机。

  加强协调聚合力:我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部委支持。“十一五”时期,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出台支持海西外经贸发展和口岸大通关建设的政策措施,仅商务部扶持我省外经贸发展资金就达10.1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63倍。

  在省内,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每年我省组织省有关部门赴广交会、华交会、南博会等重点展会现场走访企业并召开座谈会,根据企业需求,提高办事效率。同时,银贸、关贸、检贸、税贸、险贸等部门协作更加密切。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