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民调解先行先试 多项创举全国领先
日前,福州鼓西街道伍正调解室迎来几位不寻常的客人。
原来,居住在鼓西街道一小区的张大妈,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医疗费无着落。2007年,她将房产过户至三子名下,5个子女间起了纷争,于是,她来到伍正调解室寻求调解。伍正逐个做工作,最终达成和解。
伍正是个老政法,退休后到鼓西街道调解邻里纠纷等社区难事,成为全职调解员。居民说:“打官司太麻烦,请律师太贵,找伍正调解,和风细雨,省力省事不费钱。”去年,伍正调解室受理纠纷92起,调处成功率97%。
在其他地方,也有像伍正这样的调解员。目前,全省已配备专职调解员150名,全省每个村居(社区)人民调委会设置1名首席人民调解员,一批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
我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行先试,多项创举在全国领先——率先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消委会、妇委会建立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率先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率先建立多元调解衔接机制;率先实行交通事故“三调机制”;率先推出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这些创举,先后被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卫生部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3.5万件,调解成功79.5万件,成功率95.2%。
第三方调解顺民意
在漳州市多元调处中心墙上,有两面由医患纠纷双方当事人分别送来的牌匾。
去年3月17日,赖某在芗城一医院剖腹产下一女婴后大出血,不幸身亡。家属认为是院方过错,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医患双方因赔偿款协商不成向多元调处中心申请调解。多元调处中心受案后组织调解,从法理和道德的角度耐心细致地解析。最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为表感激,双方分别向调处中心送了牌匾。
2009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三方调解医患纠纷机制。截至目前,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所有县(市)都设立了医患纠纷调委会,在医疗机构设立188个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引入第三方调解后,医患纠纷发生率、激烈度、参与人数大大下降,实现了“大错大赔、小错小赔、无错不赔”的理性回归。
专业化调解得民心
与“老马识途”相媲美的“鸭子寻家”故事,曾在邵武市坊上村传为美谈。
去年6月20日,吴家塘司法所所长李炳松和镇村干部在坊上村毛厝巷入户走访排查时,见有村民争吵。原来,朱某的鸭舍前一天进水,数十只鸭子被洪水冲散。朱某四处寻找,见吴某鸭舍里的鸭子像自家的,便要吴某归还,吴某拒不承认,双方互不相让。李炳松听完双方叙说,当即提出让鸭子自己寻“家”,双方表示同意。之后,鸭子物归原主。
人民调解基于自愿原则,当事人心理上易于接受,有利于调解协议的履行。人民调解工作的这一效果,恰与法院判决执行难形成鲜明对比,有效化解了当事人担忧履行不能的愁结。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8498个,其中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16524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101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287个、区域性和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586个,拥有人民调解员185058名。全省基本形成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调委会-调解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及时将“剑拔弩张”化解为“心平气和”,变“事后处理”为“事前解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联动化调解化民忧
去年5月25日,长乐市金峰镇华刘村青年梁某骑摩托车载着女友刘某到市区兜风。行至东鹤路东关路段时,因道路不平发生车祸,刘某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刘某父母到梁某家为女儿讨说法,双方就刘某死亡原因和经济赔偿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金峰司法所受理后,从当地习俗和法律的角度耐心解释,最终女方家属接受按一般意外交通事故处理。但是,赔偿问题仍较复杂。由于订婚时,男方给了女方14万多元聘礼,还有部分金银首饰等。双方就是否退还钱物起了纷争,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金峰司法所决定邀请金峰法庭法官到现场协助调解。法官就赔偿问题向双方家属进行细致的解释。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金峰法庭给予司法确认。
我省在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为人民调解效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