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民生优先 枝叶关情“春天里”

——福建省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跨越发展述评之二

2011-02-21 10:06:31来源:福建日报

      这个新春,伴随着灿烂阳光,八闽百姓在温暖中度过:

  去年6月受灾的3万多重建户,在春节前基本都搬进新居,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八闽新春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在外地许多地方菜价“涨”声一片的背景下,我省城市居民依然能在超市买到“一元菜”……

  一年前的新春佳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时谆谆叮嘱: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书记的话语如春风拂遍八闽,省委、省政府作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的庄严承诺,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条红线贯穿始终,无数个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情动八闽,温暖人心。

民生民心 着力提升执政理念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归宿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打拼累积,福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随着改革深入、发展提速,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也凸显出来。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给力民生。去年7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推动福建跨越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包括“民生优先”在内的总体要求。

  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的同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提升为决策层的共识。省委书记孙春兰指出,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缘此,2010年以来,一系列温暖民心的惠民之举密集出台,力度不断加大:

  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安排了25个大项、47个具体项目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打好五大战役的部署,民生工程列为五大战役之一,灾后重建、为民办实事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一个个具体项目密集安排,快速推进;

  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十项惠民实事,包括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点、医疗卫生机构、公交服务、城乡绿化、保障性住房、中小学布局等十方面建设;

  今年1月,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长黄小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2%。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干实效 民生工程开花结果

  理念升华,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效更加彰显。无论是攸关长远的教育、卫生项目,还是更为紧迫的灾后重建,或是琐琐碎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都切实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

  去年最让人牵挂的事莫过于让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居,恢复生产生活。如今,目标圆满实现。春节前,3万多重建户基本上都搬进新居,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水毁公路修复、耕地复垦等也已完成序时任务,剩余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中。

  不仅仅是灾后重建,其他民生工程也结下了累累硕果:

  ——为民办实事项目稳步推进。截至去年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饮水工程等37个项目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升村卫生所服务能力、新建百所农村敬老院等6个项目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规划、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截至去年底,省广电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省立医院心血管病综合大楼、省少儿图书馆、省档案馆等分别完成相应的年度投资计划。79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项目已完成购置和建成项目14个,开工建设12个,其他正在选址或改造。

  ——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截至去年底,各类保障性住房已开工建设7.618万套,开工率119.44%;已竣工4.032万套,竣工率63.22%。各类棚户区改造已签订安置补偿协议5.767万套户,签约率119.05%;开工建设3.01万套,竣工9025套。

  去年11月新增的十项惠民实事也进展顺利。截至去年底,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完善中小学布局、城乡绿化、公厕建设等项目全面完成,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按序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工率为46%,幼儿园发展、救灾避险场所建设正加快推进。

  去年11月中旬,面对全国性的菜价上涨,省委、省政府果断地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从增加投放、调控价格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使菜价迅速回归“一元时代”。干预一周后,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下降25.3%。春节期间,我省菜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平稳。

先行先试 推进改革彰显活力

  按照经济学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那块最短的木板长度。如果一边经济高速发展,一边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依旧凸显,那么,民生问题最终将成为制约经济加速发展的一块短板。

  改革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改善民生亦是如此,唯有改革才能扫除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去年以来,在秉持民生优先理念的同时,我省还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为厚实民生巩固根基,诸多彰显活力的先行先试之举,走在全国前列。

  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被公认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年12月初,福建成为全国率先且目前是唯一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持一张社保卡,到全省各家医院看病,都可一卡通行,八闽百姓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

  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各个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约医疗费用。已经建成这一系统的厦门市,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每年就节约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

  我省率先建立12580海西求职平台。这种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打破了求职者频繁跑人才市场、盲目投简历等传统的“人找信息”,充分利用语音、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等多样化的登记和查询方式,实现主动推送的“信息找人”,成为企业和求职者完成“速配”的有效渠道。

  各地也在积极先行先试,着力改革,保障民生。

  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福州市马尾区在全省率先施行12年义务教育,每年将免收学费近千万元。而且,这项惠民政策不以户籍而以学籍为标准,惠及了广大非马尾户籍的学生,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去年10月,龙岩市比全国提前10年、比全省提前5年率先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全市所有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为此,龙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需新增财政支出1.2亿元。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百姓疾苦,枝叶关情。

  我们在一个个造福民生的举措中感受温暖体悟幸福,我们亦将在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的响亮承诺和有力执行中,走进“春天里”,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段金柱)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