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两万家企业的和谐创建路
——福建省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纪实

2011-03-02 10:06:43来源:工人日报

    编者按:《工人日报》2月25日1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两万家企业的和谐创建路——福建省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纪实》,报道了福建自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以“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以来,走出了一条共同推进之路,和谐企业让员工们获得了“真金白银”,也成了企业经营者信誉高、影响大的“金字招牌”。今日本报予以全文转载。

      一项以“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企业创建工作,2009年在福建省全面推开,其行动之快、响应之广、效果之好,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偶然中有其必然。

共建之举:催生机制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这是辨析之后福建工会界的共识。多年来,福建通过对困难职工的社会联动帮扶,积累了深厚的社会互动“机制”基础,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前提与保障。

      工会界的共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得到肯定。福建省委决定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与工会齐抓共管的一项活动,于是就有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工会牵头、部门配合、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有了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任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郑道溪,省政府原副省长李川任副组长,省直29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组长并不是“挂名”的,唐国忠参加会议、亲临现场,作讲话,作动员,谈意义,谈步骤。在强大引力的带动下,2009年底,全省9个设区市全部成立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多部门推进,可能人人负责,也可能无人负责。而福建的和谐企业建设活动,走出的是一条共同推进的路程。省公安厅作为成员单位之一,第一个下文要求各市县公安局、派出所积极主动与成员单位配合,建立企业治安、维稳双向信息沟通联系机制。省委宣传部最先着手研究创建职责和相关考评标准,并召集相关部门研究企业文化总体特点和实际操作。福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文件,将“和谐企业创建指数”列入县(市)区绩效管理考核指标,并明确由市和谐企业创建办考核。

      位于南靖开发区的万利达公司,“创建和谐企业人人有责”的大幅标语高高挂在厂区醒目的位置。记者在操作台上随机采访了几名员工,沈美菊、赖少春、林志艺都是青工,他们把和谐企业理解为“红苹果”。沈美菊很形象地说,和谐就是我以我的能力生产企业需要的“红苹果”,而企业尽其所能回报我一个我需要的“红苹果”。如果企业“红苹果”很多,而员工“红苹果”很少,就不是一个和谐的企业。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和谐。这是员工对和谐企业最朴素的认识。企业从细节入手,增加劳资双方的“红苹果”,而且努力达到平衡。于是有了这样的考评办法:失衡就记上“青苹果”或是“黑苹果”。

      福建省和谐企业建设活动之所以顺利进行,缘于企业对于“多赢”的真正认同,缘于职工发自内心的真实响应。唯此,“红苹果”种子才能在八闽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成果。记者从福建省总工会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在全省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中,开展和谐企业创建的已超2万家。

共享之“约”:聚焦核心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马克思的论点。时至今日,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工资仍然是民生之源,企业工资分配仍然是劳动关系的核心问题。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就成为和谐企业建设活动理所当然的聚焦核心。

      2010年10月27日,泉州南安石井镇金明大酒店,台资企业广霖纺织有限公司年度第5轮工资集体协商会议会场异常热烈,南安市领导、乡镇工会主席、企业和职工代表200多人到现场观摩。经过2小时友好而又激烈的妥协性谈判,最后议定2010年职工工资增长13%,企业最低工资定为1000元。劳资双方代表对结果报以热烈掌声。通过观摩,工资集体协商在南安市各乡镇、各企业迅速铺开……

      活动之初,工资集体协商并非一帆风顺。福建省先后发生多起因薪资引发的劳资纠纷。为此,郑道溪多次深入企业,就推动工资集体协商问计于基层。省总工会党组书记路平说:“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让更多的职工分享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是工会组织职责所在,也是维权维稳,落实省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艰巨的任务,激起超常的激情。宁德市是全省基础较薄弱的设区市,市总工会仅有15名干部。他们提出了“领导包到县、干部包到片,全体人员下一线”的口号,对全市所有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边组建边建制,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奇迹般跃上前列。“把工资协商谈起来,是履职;谈好了,是称职;谈不了,是失职;谈不好,是不称职。”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陈元邦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标准。

      在坚定履职的信念下,制约工资集体协商的瓶颈一一化解——《福建省企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条例》、《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使协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培训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5923人次,使协商能力大大提高。2010年底,全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达到建会企业的82.3%,全省60503家企业、近300万职工受益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地处闽西的连城县南太郎服饰织造公司始创“一批单一协商”工资协商模式,现已成为全国经验。2010年9月25日,劳资双方代表就新接的一批服装订单中每一道工序的工价进行紧张的磋商。仅2010年,公司开展类似协商就达到16次之多。福建的不少制衣、制鞋企业就是通过对具体工序的工价进行不定期协商的方式,将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发挥到极致。

共赢之道:锻造“招牌”

      2011年春节刚过,福建省金鹿日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籍农民工小刘就返回厂里,并带了几个老乡来到这家企业。“通过和谐企业创建,我感觉这里的工作环境很适合我们,可以找到家的温馨!”小刘说。

      随着创建工作深化,金鹿公司的环境不管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小刘的话说,“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让我们这些农民工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设立了工龄工资等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干净整洁的厂房,宽敞舒适的花园式员工公寓,每个房间统一安装了数字电视、空调、饮水机、热水器等;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搭建了工会意见箱、总经理信箱,每季度全厂员工会议等平台。

      在福建,金鹿公司并不是特例,许许多多的企业正通过和谐企业创建这一平台,发生可喜的变化。在企业员工看来,和谐企业让他们获得“真金白银”;在企业经营者看来,和谐企业成了信誉高、影响大的“金字招牌”。

      ——改善劳资关系的“润滑剂”。在参与创建的企业中,尊重员工不再是一句空话,他们对照法律法规找差距,对照创建标准作整改,进一步落实了劳动法律法规,维护了职工社会保障、工资支付、安全卫生等各项权益,化解了企业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保持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卓越鸿昌公司董事长傅志昌说:“厂房设备可以随时花钱买回来,但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需靠不断的积累与沉淀。”当许多企业为员工流失率高、缺工严重而发愁时,鸿昌公司无需为此担心,因为公司员工队伍稳定率已达98%。2011年春节后,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企业传来好消息,由于用工环境改善,老员工返岗率有望超过85%。

      ——优化环境发展“过滤器”。“194家企业已有90家企业完成初步整改,经环保部门严格核查后,恢复试生产。”2010年10月,泉州市通报了对化工、印染、造纸、制革4个行业环境违法企业实施停产整顿工作的情况。该市去年1月出台的和谐企业考评办法,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7项要求,包括企业应当组建环保组织、明确年度环保目标。

      创建和谐的环境关系也让企业自身受益。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打造和谐环境,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发展思路,增加技改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瓷、废渣、废尘、废水等废弃物,经加工处理,做到零排放,不仅保护了环境,还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履行社会责任的“催化剂”。在惠安召开的“2011年新春企业家恳谈会”上,23位累计捐资公益事业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被当地政府授予“慈善家”称号,这其中不少是参与和谐企业创建的企业主。在和谐企业创建中,各地将企业家慈善捐款行为作为第3次收入分配和企业家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财富品质的渠道。活动开展后,仅泉州市就设立冠名慈善专项基金81个,累计筹集资金近6亿元。

      “企业唯有益于社会,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省和谐企业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赵志伟告诉记者,“卓越企业的成就绝不只是创造高额利润,而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中坚角色。”随着活动的深化,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主的自觉行为。(丁文清 林玲 肖玉保)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