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三人谈:转变发展方式 调优经济结构
周联清(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经贸委主任)
许连捷(全国政协委员、恒安集团首席执行官)
李永远(泉州江南高新园区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省重点扶持培育的电子信息产业八大特色产业园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平台体系日趋完善。蔡文炳 蔡昊 摄
核心提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和我省广大干群的关注点之一。
周联清: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倍努力,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发展的六个转变
转方式调结构要全力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中央洞察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代表接受采访时说。
周联清说,“十一五”以来,福建与全国一样,围绕项目落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调整优化,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同时,我省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储备、开工或建成一批重大项目,为“十二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工业总量规模还不够大,大企业、大项目不够多,研发投入力度偏弱,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全力攻坚。
如何攻坚?
周联清说:“落实项目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应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增量的扩张带动存量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抓好300项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设,实现30个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央企项目落地建设,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合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制高点。应加快制定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抓好一批研发和转化项目,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首要任务。重点抓好300个技改重点项目,在标准、品质、品牌、营销和服务上下工夫,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研发、设计、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的融合应用。
“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重要动力。应当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和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力争新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一批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是重要抓手。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严格节能减排责任,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重点支持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全面淘汰水泥、造纸、皮革、火电、冶炼等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重点和新增长点。应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中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延伸传统工业价值链,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周联清认为,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即发展方式由粗放发展向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拉动由外企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民企、央企、台企、外企以及国内外市场共同拉动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体项目向链、群、基地延伸集聚转变;自主创新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领先型转变;资源利用由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目标。
许连捷: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通过主动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求得生存,才能发展壮大
转型升级了,才能发展壮大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只有通过主动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求得生存,才能发展壮大。”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恒安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委员深有感触地说。
回顾恒安集团20多年来由家庭作坊式企业蜕变成年税利超30亿元的上市公司的历程,许连捷觉得,恒安靠着爱拼敢赢的精神,不断追求创新,才有今天的成就。恒安自2002年推行管理变革到2009年的8年间,业绩增长10倍,利润率增长7倍多。
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恒安依靠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依靠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逆势而上,跻身年销售收入百亿企业行列。其在湖南、山东、晋江建立的3家生活用纸基地,致力于清洁生产和零排放,成为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基地。
许连捷说:“企业做得比较好的,首先都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现在各项成本都在提高,靠什么来消化,要靠创新,用新工艺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用管理创新来控制成本。”
“泉州的企业大都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现有企业的根本之路。传统产业需要运用高新技术,需要现代化的管理。”许连捷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每家企业都要有这种意识,主动去转变。特别是在节能减排这方面,恒安的经验是,虽然投入增加,但降低了成本,长远来看,最终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在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做大做强,这是包括恒安集团在内的我省不少企业的成功经验。去年8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的全省民营企业大调研的结果表明,85%的被调研企业已在进行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60%以上的企业已尝到结构调整的甜头,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可持续的新型工业,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选择。
目前,我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了全省60%的税收,解决了85%的人口就业问题。针对我省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情况,许连捷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他说:“就恒安所在的晋江市来说,政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培训办法,提升了企业主的素质;通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政策引导,推进了产业升级;通过‘品牌立市’的政策鼓励,成就了晋江‘品牌之都’。因而,政府良好的引导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新一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政府要树立‘扶小助小’的服务理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让他们抓住机遇成长壮大。”许连捷说。
李永远:按照创新的思维,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就能够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创新引领产业集群迈向更高更强
7日下午,泉州江南高新园区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鲤城区区长李永远在办公室,与来访的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明通交流园区微波通信和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创新提升的思路。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这对我们推进产业集群转变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永远道出自己的体会。
“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扮演创新型的角色,才能推动高新产业持续集聚。”蔡明通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江南高新园区是高新产业聚集的高地,这里的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名列全国前三,以微波产业为主体的鲤城电子信息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是福建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凭借钧石能源发力而崛起,迅速形成新的集群。截至2010年底,江南园区入驻企业达288家,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35亿元,对鲤城区经济贡献率越过50%。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历史使命。
那么,怎么调?怎么转?李永远的答案是,依靠创新。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近年来,鲤城区对微波产业努力做好内涵提升的文章,下大力气拓展高新产业的外延,鼓励更多更大更具附加值的高新企业向江南园区集结。2007年引来钧石能源项目,2008年当年建设当年投产,2010年产值即达20多亿元,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增长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优质项目。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不仅抢占了世界新能源领域前沿阵地,而且创造出裂变式的发展速度,公司今年可望实现百亿产值。鲤城区还引来钧阳电力、文创科技等新能源项目,形成与微波通信产业比肩的高新产业集群。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善周到的政府服务链。在高新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发展遇到空间瓶颈时,不仅有项目服务的跟踪领导小组,予以办事服务的“零对接”,还舍得把优势资源向重点高新项目倾斜。
三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服务方式,借智突围。除以企业为依托的技术中心外,政府还牵头组织,引进西安电信四所等科研院所到园区建立11个公共服务平台,零距离为基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已成功对接60多项技术成果,园区崛起了泽仕通、泰克等一线品牌和以光微、协高等为主干的OEM厂家,成为大唐、华为、中兴等著名厂商通信整机及部件加工基地。
四是创新引人留人的环境。要以待遇引人留人,还要以诚留人,更要以优良的生活环境留人。近年来,鲤城区建设了新塘花苑、江南春天等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推出泉州市首批限价房等,满足了大批外来科技人才的需求。钧石能源落地后,引进了10位博士,目前正筹建企业工程研究院,计划向全球招聘1500名研究人才,当地在滨江地段划出40亩,作为这些高级人才的生活配套区。
“按照创新的思维,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推进产业集群迈向更高更强的层面,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李永远充满信心地说。(潘绣文 杨毅涵 刘益清 王纯宜/文 郑杰 关建东 刘益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