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三人谈:以人为本 加强社会管理
张秀娟(全国人大代表、龙岩市政协副主席)
陈立德(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邱增雄(上杭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数字办主任)
近年来,我省先行先试创建社会管理新模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取得明显成就。图为3月9日,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12345,工作人员正在受理市民的来电诉求。本报记者 周明太 摄
核心提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加强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为百姓服务能力,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张秀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益
让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加强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社会管理需要新思维,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全国人大代表、龙岩市政协副主席张秀娟说,“政府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加强社会管理,要不断加强政府建设。”
她以龙岩市为例说,近年来,由于外来务工者大量进入龙岩城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一方面加快了龙岩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城区教育、师资等资源都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龙岩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在规划城市新区中做好学校布局,从2008年开始,投入1亿多元,新建小学和初中、扩建老校区、扩大招生,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农村医疗资源紧张一直是个老问题,近几年,龙岩市政府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院、卫生所建设和医技人员的培训,持续不断地为农村基层百姓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资源而努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让他们感到生活得有保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张秀娟说。
我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事关社会安定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来抓,着力破解社会管理新难题,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新水平,社会管理创新成效凸显。
“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政府还要公开透明,更多地问计于民,在拆迁、修路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事情上,要多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充分尊重民意,把管理创新落实到服务上,让老百姓看到服务就在身边。”张秀娟说。
2011年,我省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张秀娟认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百姓安居乐业,就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陈立德: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立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创造条件,构建有利于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平台
社会管理,要更好地服务大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陈立德对记者说,“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创新,政府要从注重发展经济转变到重视社会管理。”
“过去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意识很强,但在社会管理上,部分地方政府意识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应将社会管理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陈立德说,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他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加强了,民生才有保障,反过来就会影响民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就要跟上去,政策就要向民生倾斜。”
“现在,社会管理重点要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创新,在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创新,管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他说。一段时间以来,我省力求先行先试加快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各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着力破解社会管理新难题,如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在全国率先自主开发互联网基础数据库备案系统和网络信息研判系统,形成集发现、控制、侦查、打击、防范、管理于一体的网上治安防控体系等。他认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省将流动人口导入有序管理中,通过“一站式服务”等让流动人口积极融入社会,这说明服务理念强化了。
“但社会管理关键要进行一些改革,要推进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完善社会管理法制保障,才能有法可依。针对矛盾较为突出的社会管理难点,通过立法确定价值取向、调整利益关系。同时,还要触及一些体制机制层面问题。”陈立德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陈立德提交了《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体制的建议》提案,建议从完善立法方面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他说,目前,我国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立法方面,部门规章与政策较多,全国人大及国务院的高层次的法律较少,在近年来的10部相关重要文件中,法律及行政法规只有两部,彰显了立法层次方面还有一定欠缺,没有全面、具体的立法,只是出现问题而实行“补缺”型立法。现在主要是针对短期救助,还没有进行长期救助的详细立法,后续救助的可操作性存在较大问题。“相比先进国家的救助制度,我国仍需继续改革与完善。”他说。
“社会管理,不是政府去管理群众,而是要组织、动员、鼓励、倡导群众参与社会管理。”陈立德说。
陈立德认为,要打破一些现有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社会参与的机制和管理平台。政府的部分职能要向社会机构、组织转移,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比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获得真正救助保障,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配合。但目前,我国全社会参与的程度较低,应建立儿童热线或相对应的预警反应机制,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并建立五位一体的政府救助机构、社区、学校、家庭及非政府救助机构联动救助模式,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他说。
邱增雄: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平台,收集网络民意,开辟网络问政的新渠道
网络问政架起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面对新形势,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平台,收集网络民意,开辟网络问政的新渠道。”提起机关效能建设,上杭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数字办主任邱增雄提到最多的就是网络问政。
随着网络技术和网民规模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民众希望经由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听到回声。面对这一现实要求,近年来,上杭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民意,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广开言路听民意,开辟网络问政新模式。县里利用“中国·上杭”网站互动平台,使群众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在网上办事咨询,政民互动平台成了政府和民众的连心桥。不仅电子邮件及时回复,而且非常规范地署上回复人姓名,电话也实现畅通。目前,共收到群众咨询、投诉、意见、建议等200余条,答复、处理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98%。
为适应新形势,上杭县在机关效能建设方面也开辟了新渠道,在全省建立首个网络督查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务督促检查效率。群众反映到政民互动平台的每件事项、每个问题一般在一个工作日内由县数字办转发到县信访局,再由信访局分发到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专职信息员每日进行收集,并按照标准程序和规范格式将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手续及群众咨询、投诉、意见、建议等的办理答复情况反馈至县信访局,由县信访局统一审核后,转数字办发布。对于逾期未处理回复的事项和留言,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帖子,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进行适时督办,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必须重新办理回复,以此保证件件有回复。
邱增雄说,与传统的机关效能督查方式相比,网络问政、网络督查的时效和透明度显而易见。他举例说,去年7月,上杭县溪口乡石铭村村民通过“中国·上杭”网站反映村里一块百亩农田因周边森林即将遭砍伐而面临用水问题,接到投诉后,数字办通过网络督查系统,实时跟踪、督办,问题的解决过程一目了然,并很快得到妥善解决,村民集体通过网络写信感谢。
“像传统的督查往往事后才能知道结果和解决的过程,而通过网络督查系统,这些情况都可以随时掌握并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及时的督查,这代表了今后机关效能建设的一个方向。”邱增雄告诉记者,广开网络言路之后,农村社保问题、医疗保险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户籍调动、事业单位招考等等,各种各样的群众意愿从虚拟的网络背后涌现出来,小平台既展现了大民意,又成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手段,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办实事,当地着力搭建的网上政民互动平台,已成为沟通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本报记者 郑昭 李珂 张杰 通讯员 张强福/文 郑杰 关建东 张杰/图 周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