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两会三人谈:民生优先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2011-03-12 09:20:35来源:福建日报

李建国(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长)

兰仰金(福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

蓝秀珍(全国政协委员、宁德市政协副主席)

    为了不让一个外来工子女失学,晋江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让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并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图为晋江市霞村外来工子弟小学师生在操场开展体育活动。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一系列民生表述,引起了我省的两会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关注。

      李建国: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坚持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

写好民生答卷要下大力气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这两个数字,充分说明了中央推动民生事业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长李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政府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坚持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民生。

  过去的五年,泉州在经济大发展、大跃升的同时,实现了民生的大投入、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长77%和51.8%。2010年,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住房17049套(户),累计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6337户。

  一连串亮眼的数字书写出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让人们对下一个五年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省提出,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要实现同比增长12%。日前,省委省政府又决定,今年将继续为民办38项实事,涉及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

  李建国表示,下一步,泉州将继续加大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全力让经济发展与民生事业双轮同时飞转。

  下大力气提高居民收入。要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把发展成果更直接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将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收12%的实施意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种养业效益提升工程、农民就业创业工程、农业产业化带动工程、农村服务业拓展工程,多管齐下,积极改善农村民生。

  下大力气破解“用工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住当前农民工求职择业的高峰时节,积极组织企业开展用工供需对接,有效推动用工本地化。针对新生代务工人员的新特点,大力优化用工环境。

  下大力气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力争到2012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育公平,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毕业后就地接受与户口所属省份高考模式相衔接的高中教育。

  下大力气推进医改。加大卫生投入,全面推广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人均医药费用明显下降。继续做好新农合工作,试行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重点支持边远困难乡镇卫生院建设,努力解决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

  下大力气加强住房保障。在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同时,纳入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快解决社会“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下大力气治理“城市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城乡路网的拓展、覆盖、完善。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空间。

      蓝秀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在推进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效益

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民生承诺。我省把民生工程列入五大战役,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全国政协委员、宁德市政协副主席蓝秀珍说,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扎扎实实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人民群众。

  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的同时,我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去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温暖民心的惠民之举。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了25个大项、47个具体项目的为民办实事项目;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打好五大战役的部署,民生工程列入五大战役;11月,省委、省政府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十项惠民实事;去年底,面对全国性的菜价上涨,我省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使我省蔬菜价格迅速回落……

  “这些实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各方面反响都特别好。今年,我省又安排投入104.57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实施48件惠民实事,各地也都在积极推进民生建设。”蓝秀珍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效益。

  首先,注重突出重点。社会保障、医疗、就业、教育等这些民生问题时时牵着所有人的心,这也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根本。这些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坚定地、持续地推进。近年来,我省朝着 “全民医保”的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注重机制体制创新。去年灾后恢复重建,我省第一次安排对口援建,并且创造性地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这就是创新的成效。民生问题点多面广,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创新地加以解决。民生建设的内容和领域需要创新,不断拓展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新路子;民生建设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用民主法制的手段共推工作,既集中民智民力,又按章办事。

  第三,注重统筹协调。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省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对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多点关注、多点投入。

  第四,注重效益。要慎重决策,加强民生建设各环节的科学管理,防止盲目上项目、重复上项目,防止铺张浪费。

      兰仰金:今年,福州将新增廉租住房829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共租赁房10000套、限价房21162套,还将改造23700户棚屋区

让中低收入者“住有所居”

  “2011年,福州将新增廉租住房829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共租赁房10000套,限价房21162套。另外,还将改造23700户棚屋区。”9日,福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兰仰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兰仰金说,去年,福州动建了各类保障性住房31877套,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任务。今年,福州市将严格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套扶持政策及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积极开展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优先保障、均衡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等。此外,还将继续推行配建政策,在集中新建公共租赁房的同时,在危旧房改造项目和较大经营性用地出让合同中要求开发单位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房或廉租房,由政府指定单位定价回购。

  多年来,福州市重视住房保障工作。1998年,福州率先开始实施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制度,2000年又启动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2007年和2008年先后启动限价房和经济租赁房保障制度,这些都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福州市基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各种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也在不断拓展。兰仰金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最早,我们的廉租房保障对象为低保家庭,而2007年后,范围拓展到低收入家庭,而且,这几年准入门槛也在不断降低,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年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准入标准在2007年时还是17000元和10平方米,到了去年则调整为30000元和13平方米。”与此类似,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准入门槛也已从2007年时的家庭年收入25000元、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调整为2010年时的38000元和14平方米。

  兰仰金表示,为让新建的保障房能真正使百姓获益,今年福州市将进一步调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准入条件,对提出申请并经审核、公示符合条件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抓紧制定出台《福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

  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同,公共租赁住房拟将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在福州城区有固定工作且缴纳社保金达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具体保障标准有望在今年出台。另外,今年,福州市将在首山丽景、联建新苑、东部新城10号地等项目中积极落实省里下达的新建公共租赁房10000套的任务。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将坚持民生优先,在保障房供应方面做到应保尽保、持续拓展、公开公正;让榕城的中低收入家庭充分实现‘住有所居’。”兰仰金说。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