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
——福建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兔年的元宵节,福州市五一广场、三坊七巷、闽江公园三大灯会,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在“魅力闽都——昂首‘十二五’”主题灯组前,市民驻足留影,灯光照在身上,笑容写在脸上,温暖漾在心中。
和谐时代、开局之年,记者欣喜地看到,八闽大地春暖花开,海峡西岸气象万千。
上下同心 抢抓机遇促发展
2010年大年三十,在革命老区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演绎了一场感人的民生情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红土地人民敲着竹节唱出——“年年好,节节高”。年年好是对未来的祝愿,节节高则是对百姓的祝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吉祥”,而最实在、最给力的“吉祥”就是党的政策、中央的关怀。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万象更新的立春,有了这样的“天辅之以四时,地养之以衣食”的点题,既是好势头,也是新谋局,八闽这方热土,天地和合、春意盎然便具有了浓厚的象征意义。
仅仅过了一年,回到故乡福州欢度2011年新春佳节的人们,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城市,真切地感到了“陌生”。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变化”,城市变得如此敞亮,如此人文。就在这一年,福州市新增绿地45处,完成200多处绿地、花坛、花池改造……
感受到变化的不仅仅是他们,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寻常百姓,也都真真切切地感到了福建这一年由外到内的“变”——城市在变、道路在变、生活在变、环境在变。省政协委员、福清市沙埔镇赤礁村党委书记陈继煌说,2008年他第一次参加省政协会议,回家时先坐班车到福清市高山镇,然后坐农村客运班车回村,加上中转等车,需要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今年,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渔平高速公路通车后,可以从高速公路直接到家门口;二是坐动车到福清,然后从高速公路回家,两条路耗时都是1个半小时,比1年前节省了一半。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这些变化,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也源自全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从北上天津取经到南下广东问计,从金融危机突围到快马加鞭跨越,从思想解放动员到五大战役打响……
山区县永春成功与全国一流院校合作,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崛起,年产值超5亿元;厦门信烨联动传媒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多点触控系统拿下两亿元大单,演绎了小企业跨越发展的“神话”……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全省上下正以“追”与“赶”的姿态,以“拼”和“闯”的精神,在推力下实现好中求快,能快则快。2010年福建生产总值达14357亿元,同比增长13.8%;财政收入2056亿元,同比增长21.3%。这是“变”的实力体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上下聚力,干群凝心。广大人民群众是“变”的主体力量,也是最终受益者,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从这些变化中显得更为实在、实际和实惠。
五大战役 科学发展求跨越
民生问题最根本、最核心、最现实的还是发展问题。经济基础是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保障。对民生的关切,自然化为上上下下对发展的热望。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便应运而生。
福建有着后发优势。后发是挑战,优势是机遇,福建发展的压力无时不在。2009年,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内的10多个区域经济区发展战略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天津滨海新区后劲十足。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就是现实,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于是,就有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动员令。2010年8月起,全省上下集中力量大干150天,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的五大战役正式打响。
五大战役,改变的不仅仅是局势,还有思维;激发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有力量;收获的不仅仅是项目,还有感动。在各地建设工地,记者深切感受到了项目建设的提速、提效和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
2010年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平潭海峡大桥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15个月,创下了令人惊叹的“平潭速度”。中铁十七局A4-1项目部副经理侯明中说:“这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我们只在抢险时遇到过,这是我从业9年来施工最快的工程,每个人都忙得连轴转。”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的核心抓手,是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作为与台湾合作先行先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正以超常规速度推进。协力科技园等11个重大项目动工、平潭大学和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商务运营中心业已开建、平潭高铁工程如火如荼、11万伏变电站如期竣工。结束了“孤岛时代”的平潭,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岛屿,正迎来了大发展的辉煌时刻。
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省干线铁路里程达2130公里,跨入快速、双线动车时代;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3.2亿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3480万千瓦。
重点项目、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发展,形成新的动力源。2010年,366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936亿元,16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177个项目开工,分别比年初计划增加46个和57个,全年共完成重点建设投资2300亿元。湄洲湾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始发力,漳州古雷石化项目小荷露尖,环三都澳风生水起,武夷新区热潮涌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封关运作,福清核电、宁德核电捷报频传……重点项目建设大提速,为福建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0年12月20日,长乐至平潭、京台线建瓯至闽侯段等6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总里程500公里。12月25日,福州至长乐机场铁路、永安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等5个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520亿元。在星罗棋布的重点建设工地,千千万万劳动者为完成工期,以主力军精神夜以继日拼搏奋战。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以自己体力、精力与耐力,创造出了辉煌业绩,五大战役的丰碑上镌刻下他们奉献的身姿。
民生优先 像抓经济一样抓民生
2010年6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到圣农公司调研,实地察看了肉鸡加工二厂。在鸡腥味较重的挂杀车间,孙春兰建议企业要进一步改善通风条件,并给职工配备口罩;在分割车间,孙春兰注意到由于需要保证鸡肉的新鲜,车间内长期保持恒温且比较潮湿这样的细节,她叮嘱在身旁的公司董事长必须给每位职工配备护膝和手套,以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
一枝一叶总关情,省委书记于细微处折射出的是群众观念、人本思想与平民意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正逐步成为福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成为职能部门的价值取向。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在福建,这已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号召,而是一项工程、一大战略。从看病、上学、住房、就业到城市绿化花化彩化、城市公交增线、单位院墙透绿、大街厕所布局、和谐企业建设,点点滴滴,正改变着城市的形象,也温暖着百姓的心。
——灾后重建成效显著。全省30828户灾后重建户中,已有29900户在春节前搬进新居,过上一个祥和的新年。
——民生项目稳步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特教提升工程、农村妇女公共卫生项目、福乐家园、居家托养等项目快速推进,滋润着千家万户。
——安居工程首战告捷。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7.574万套,完成开工率118%;棚户区改造已签订安置补偿协议5.4万套,签约率111%。有了住房,市民就有了家。
——教育卫生超常发展。提出了“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困难而失学”的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居全国首位。医疗卫生支出每人比上年净增10元以上,新增医疗床位6700张,建成500个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基本医疗保险覆盖3546万多人,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高。
——社保改革彰显活力。社保“一卡通”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率先且唯一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互认,在厦门市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节约拍片、冲洗、打印费用2000多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21.4万人和374.2万人;18万城镇居民和81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就业政策稳定民心。省级财政就业专项支出5.59亿元,比2009年增长15.3%,扎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9种创业培训模式,继续通过阶段性缓缴和降低社会保险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措施稳定困难企业用工。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
——菜价战役初见成效。政企同心,打出“组合拳”。菜价迅速回落“一元时代”,全省19种蔬菜批发价下降13%,让百姓在日常、家常生活中得实惠。
2010年,福建财政支出与民生相关的共计107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3.8%。“民生优先”的政经格局和福利体系,正润物细无声地温暖着民众的心。风正气顺,才能攻坚克难;和谐稳定,才能同心协力。
农民工关仲旭是湖北省谷县人,2009年到南平从事井下风钻工作因工伤陷入困境——既无生活来源,还面对巨额医疗费用,后在工会过问、领导重视下得到妥善处理,他所患矽肺病有了治疗保障,每个月还得到近千元的生活费用。在新春之际,关仲旭一家人放了一串鞭炮,新春到来,他们切身体会到了温暖,也重拾希望。在福建,有相当部分维权案例得以妥善解决,特别是农民工。在他们最需要时伸出援手,营造平等、互助的社会人文氛围,提升他们在“第二故乡”的幸福指数。据省总工会统计,2010年全省职工集体上访和信访数比上年同期减少33.7%和18.9%。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里也郑重写上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与支付保障机制”等刚性规定,这些都为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织就一层安全网。
所谓民生乃是每个个体平等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机会。评判一个社会民生保障程度,困难群体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息机制是否完善,是一个晴雨表,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代表了社会进步的真实值。常说道德修养最高境界是“畏谨”,就是“敬”——敬畏民众。问民生、听民意、察民情,从这一件件小事上,我们见证了责任。
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经常强调的,这已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执政初衷。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作为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十二五”规划里,福建省提出了三个12%: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2%。这是一个生产与生活、共建与共享、增长与成长并行的民生目标。可以预见,福建的明天将更美好。(原载3月18日《工人日报》头版 记者 丁文清 肖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