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牢记嘱托绘新篇

——贯彻落实海西《规划》述评之一

2011-04-23 09:15:03来源:福建日报

      2010年新春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提出希望福建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年之后,春风又送喜讯: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福建发展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体现了中央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

      我省干部群众牢记党中央嘱托,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重点项目强实力,新增长区域增后劲,城市建设改面貌,小城镇建设统城乡,民生工程惠民生,正朝着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阔步前行。

      瞄准目标 加快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主要仍依靠传统的产业支撑。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在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2009年底起,我省陆续推出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明晰了“转调”路径: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转型,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增量快速改变目前的存量结构。

      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了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出了“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冲锋号角。

      2010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新的动员令——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 

      “调重、调新、调高、调活。”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教授在解读我省“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时用了四个“调”。他分析说,“调重”就是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调高”就是大力促进产业垂直升级、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调新”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活”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导产业。

      跨越发展再发力。去年12月我省在北京举办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推动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在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这些项目涉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突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将有力助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省跨越发展、转型升级进一步指明方向。3月28日至4月1日,省委书记孙春兰率领福建代表团访问港澳,签下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的85个项目。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大项目,将为我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入强劲动力。其中,香港华润集团与省政府签订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未来5年在福建省投资1000亿元,重点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开发等领域。

      而今,五大战役如火如荼,项目建设全面提速,调整振兴不断深化。加快转型升级,正成为我省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主旋律。

      协调发展 优化开发格局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按照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这一目标,拓展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山区沿海互动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跨省区域合作,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已成为我省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内容。

      五大战役中,我省按照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区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布局向统筹协调演进——

      湄洲湾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始发力,厦门湾电子信息产业再创辉煌,漳州古雷石化项目崭露新颜,平潭综合实验区风生水起,环三都澳开发气势如虹……十大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正加快形成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基地;

      今年,城市建设战役实施范围从去年的设区市本级扩大到所有县、市,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公厕建设、道路改造等,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去年第一批22个试点镇年度目标顺利完成,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雏形初显。今年,全省再增加20个试点镇。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福建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按照海西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我省将逐步解决原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逐步解决山区与沿海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严正表示。

      惠民利民 带来更多福祉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事实上,我省始终将民生优先视为工作重中之重,也是五大战役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事业正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把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

      去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便民商业网点和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加快城乡绿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中小学布局、加快幼儿园发展、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抓好公厕建设和做好救灾避险等十项惠民实事。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为民办38项实事,涉及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助残、养老、社保、安居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惠农政策、平安建设等领域。

      惠民利民的举措不断出台,成效日益显现:

      我省率先实现社保卡集成社保和金融两项应用,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将彻底取消多年来存在的就诊卡重复发放和预交金问题。

      闽西老区龙岩去年底率先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全国原定目标提前10年;今年,我省将全面推开新农保制度,比原计划提前4年……

      顺应经济发展和群众期待,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两个力争”、“两个同步”、“两个保持”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继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新的目标、新的动力,五大战役全面推进,开局之年气象万千。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海西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带给海西人民更多福祉。(记者 王永珍)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