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2011-04-26 09:14:41来源:福建日报

      “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是全省人民共同的心愿。根据已批准实施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和正在编制的《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我省绘就了生态省建设的美好蓝图: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多数设区市达到或接近生态市创建标准,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一幅蓝图绘就绿水青山

      早在2001年,我省就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构想。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调研“生态省”战略时指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当年8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省成为全国第4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此后,建设生态省的接力棒一任传一任。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福建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在今年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抓环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兑现生态省的承诺,誓把青山绿水保护好”。

      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如今,我省森林覆盖率连续9年全国第一,生态环境领跑全国。“生态福建”正成为我省最美丽的名片,成为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建设生态福建,我们不能沉醉于成绩,必须清醒地认识现状,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福建是个无油、少煤,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大部分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沿海地区和岛屿突出部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严重,环境容量小,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他表示,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推进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严格土地管理,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强化森林经营,优化森林结构,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

      为加强生态建设,我省将大力推进“森林福建”建设,实施“四绿”工程。实施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实行分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水库库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强化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

      “建设生态省、实现绿色GDP发展,不仅需科学发展的智慧,还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日前我省敲定“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初步确定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指标都分别减排1%的年度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围绕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政策减排、责任减排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淘汰关闭纺织印染、化工、电力等行业落后产能和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全面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任务,提高重点排污行业污水回用率。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

      为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节能减排奖惩机制,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替代发电、以奖代补、区域限批等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节能减排源头关。

      与此同时,我省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内部生产工艺间节能和物料循环利用。加快建设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点为基地、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加强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共伴生矿及尾矿综合利用,力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

      建立低碳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加森林碳汇,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控制碳密集型生产项目的布局。严格执行商品能效标准,限制低能效产品消费。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形成低碳产业新的增长点。做好厦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推广绿色低碳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理念,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逐步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比重,引导全社会节约消费。强化循环式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推动居民节水、节电,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绿色建筑。(记者 潘园园)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