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考核经济一样考核民生
——福建省实施“民生工程”纪事
福建像个大工地,不少初到福建的人都这样说。就说交通基础设施吧,过去5年的投入,相当于前10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常言道:走路快了磕碰多。大发展,难免征地多、拆迁多、矛盾多。
然而,去年福建群众到省里的上访量大降50%。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为人共识:福建近年来民生工作做得好,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上早一步源于理念上高一头
去年11月初,各地菜价上涨,福建也“涨”声一片,一把青菜压沉了百姓一颗心。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时任省长黄小晶亲自到福州多家超市考察。
11月9日,福建就打响了菜价保卫战“第一枪”——在全国率先启动蔬菜批发市场干预措施:将市民偏爱的4种蔬菜列为重点调控品种,实行批发市场补助和零售指导价;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科学分析菜价上涨原因,增加投放,调控价格,有针对性地打出一套组合拳。
政府干预仅一周,菜价迅速回归“一元时代”,带动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下降25%。
这样的“率先”,福建可数出好多项。比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各个医疗机构信息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群众省了大量医疗费。厦门市有个统计,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每年就可节省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
比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近90%可在公办学校就读。福州市马尾区走得更快,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施行12年义务教育,每年免收学费近千万元。这项政策不以户籍而以学籍为标准,惠及广大非马尾户籍学生。
行动上早一步,源于理念上高一头。早在去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就确定财政安排134.7亿元办25个为民项目;部署下半年任务时,将“民生工程”列为五大战役之一;福建省的“十二五”规划,旗帜鲜明地写上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2011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与城乡人均收入同步增长12%。
民生工程支出常常突破“平均”
事在人为,事也得钱为。民生工程很花钱,福建起步晚,钱包不鼓,经济总量在东南沿海六省一市中倒数第二。福建今年的目标,还是“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但抓民生工程,福建常常突破“平均”。
教育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2010年福建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居全国首位,这个纪录已连续保持9年。福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保持全国较高水平。
“今年这个春节我过得特别开心,”长泰县枋洋镇青年农民黄文水高兴地说,春节前他接到福建经济学校通知,节后免费插班就读该校的畜牧兽医专业,而且,“学费全免,每月还能领150元补助金”。
去年,福建省给近22万名中职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发了3亿多元助学金,给黄水文这样近2.3万名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了学费。福建全年用于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经费达22.58亿元。
和教育一样,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福建花钱时态度很坚决。
“世世代代尝不尽苦咸水,祖祖辈辈做不完无水梦。”去年一年,福建省有135.3万农村居民和23.7万农村学校师生告别了“苦咸水”,告别了“无水梦”。这是5年来福建省在民生水利上累计投入282亿元取得的成果之一。
而这282亿,多数是福建从并不厚实的家底中挤出来的。去年福建水利投入为78.6亿元,中央到位资金为历年最多——23.96亿元,大多仍靠自己。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有人建议,根据福建的省情、财力,民生水利投资应“量体裁衣”,适当放缓。省委书记孙春兰斩钉截铁予以否定:这个钱我们一定要挤,我们必须拿。
从民生优先角度筹划发展全局
福州多河,福建第一河闽江穿城而过,市内河网密布,107条内河长逾240公里。但这些年很多河变成了路,被盖了房,或成了倒垃圾的下水道。河少了,河小了,水发黑变臭了。
近年来,福州全面整治内河。新年第一天,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苏增添就到整治现场考察。福州提出整治75条内河,标准是:水清、河畅、路通、景美。
整治要花大钱,被路堵断的河挖开来更会影响交通,影响城市发展速度。这个账怎么算?“好算,真正把服务保障民生的事‘优先’了就好算,”袁荣祥笑着说,“我们的想法就是要让福州人重新过上‘水岸福州’的幸福生活。”
福建多山,却不是唯一多山的省。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福建一直保持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去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
连续二十几年的排头兵,可圈可点。可省委书记孙春兰却从这个上下公认的“第一”中看到了不足,“不能总把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挂在嘴上,陶醉其中,必须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第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于是,建设绿色城市、营造绿色村镇、维护绿色通道、树立绿色屏障的“四绿”工程,去年开始在八闽大地迅速推开。
由森林遍布山川,到让森林走入城镇;由从不足中找差距,到从成绩中找不足,福建真正在从民生优先的角度筹划发展全局。
民生是大事,但不少地方说起来大,做起来就小;不少地方说是民生优先,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往往就让道。理念总输给利益。福建的民生工程何以抓得那么实呢?
福建省在推动各地各部门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到位时,始终坚持一条硬杠杠:像考核经济一样考核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