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交会:连五洲商机 聚八方智慧
5月的榕城,春意盎然,万商云集。明天,一年一度的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将举行。
7年来,商交会累计成交出口额3.2亿美元,成交进口额1.6亿美元,成交内销额10多亿元。
本届商交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展出面积34500平方米,设置标准展位1730个,比上届展览面积增加11.3%。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家出口品牌企业、39家先进制造企业和210多家境外企业报名参展,已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采购商确定参会,参展境外企业和采购商规模均再创新高。
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南有广交会、北有华交会,我省坚持举办商交会,是外经贸科学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订单是外贸企业的生命线。贸易展会是外贸企业获得订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产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外经贸发展的风向标。商交会在组展、招商和展馆设置方面,把握每一个阶段国内外发展形势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渠道再造。如,第四届首设进口馆,第五届首设品牌馆……
“刚刚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辟出专门章节,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出一系列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本届商交会突出展示重点出口商品基地、东南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情况,展示东盟自贸区零关税、低关税产品,努力稳出口、扩进口、调结构、促协调。”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说,本届商交会从4个方面凸显转型升级特色。
一是促进品牌带动和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本届商交会组织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中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充分展示我省重点出口基地建设成就和品牌企业良好形象,促进商交会向实施品牌带动、促进产业升级方向发展。
二是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本届商交会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业馆,重点展示我省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展位分配上重点向“三自三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企业和产品倾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搭建平台。
三是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本届商交会设立亚洲时尚用品馆和进口展区,邀请了澳洲、日韩、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的企业参展,组织国内采购商对接,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四是提升外贸商品质量。本届商交会将由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商会联合举行提升外贸商品质量倡议仪式,着力提升外贸商品质量,推动我省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此外,成立展品质量监管小组,防止假冒伪劣或侵权产品进入商交会。
转变方式的助推器
商交会的组展办展方式在转变,目的是引导贸易方式转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传统贸易方式与电子商务相融合。全国首个区域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正是在第五届商交会上启动的,第二年区域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福建模式”被推广到全国。本届商交会采取在网上事先配对成功后,邀请相应客商到会上看样成交的方式。网上网下相结合,实现了传统贸易方式和电子商务的优势互补。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力支持这项创新,依托自身300多万的强大采购商会员资源,对采购意向比较明确的客商发出参会邀请。商交会期间,将举办跨国采购对接洽谈会,组织这些从虚拟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客商与我省企业对接。据统计,目前已有50多名国外采购商报名,网络意向成交额已超过2000万美元。在展会服务上,本届商交会走向电子化,首次在展馆内提供客商无线上网服务项目,方便客商获取信息。
台湾首家专营台湾正品的网络购物平台——台湾正品网,以及台湾企业创办“ECFA两岸经贸服务平台”也将走进本届商交会,借助传统展会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此外,本届商交会还在全国率先举办自贸区产品展,引导企业用好自贸区零关税政策,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利用自贸区作为海外营销渠道再造的起点。在亚洲时尚用品馆,将重点展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CEPA项下的零关税、低关税商品,为进口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开阔视野的大平台
“本届商交会进口商品展区荟萃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境外企业的各色商品,有些在国内难得一见。”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商交会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订单,还为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分工带来了难得机遇和平台。
商交会期间,各省市经贸代表团、来自东南亚和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代表团和企业界高层齐聚福州,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最佳舞台;
商交会集中展示和介绍我省的优势产业、名优企业、名牌产品,为境外投资商选择理想的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开辟了窗口,也为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入福建创造了机会;
商交会采取商品展示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一系列研讨活动。本届商交会将举办中泰合作交流会,邀请泰国农业部等与福建企业共商交流合作。
五洲客商聚首,八方智慧汇聚。商交会带来了全球化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高新科技和国际市场信息,促使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战略更加全球化,促使福建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记者 赖文忠 实习生 黄琼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