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汇五洲之智 助福建跨越发展

——从海交会商交会看我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2011-05-24 09:39:47来源:福建日报

    第十三届海交会、第八届商交会22日圆满闭幕——46个国家和地区的263个重点来宾团组、近万名海内外客商应邀参会;参会的台湾本土企业达468家,比上届增长10.6%,参展展位1124个,增长24.3%;150多家海内外媒体、5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
  红火的场面,折射出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互利共赢的努力探索,折射出福建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全球化视野,折射出福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海峡特色进一步凸显

  本届海交会、商交会分别以“对台交流,互利双赢”和“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凸显海峡特色,一系列涉及两岸的经贸合作、项目推介、产业对接、商品展销和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海交会台湾馆现场成交额达4831万元,签订意向合同金额1.85亿元,有81家企业在展会现场签订代理销售协议。

  海交会期间举办的第二届版博会,是海峡两岸版权(创意)产业规模最大的合作交流,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今年对外交流的重点项目。应参展企业要求,组委会专门组织安排动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七大门类、十场的两岸业界专项对接会。版博会共签约项目35项,签约总金额达61.01亿元人民币,19个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版权创意含金量高。

  围绕ECFA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海交会首设ECFA早收清单展区并举办ECFA实务研讨会,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纵深迈进。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表示,ECFA正式实施后,关税大幅下降,台湾中小企业的产品可以顺利进入大陆市场,两岸经贸交流前景更被看好。

  去年海交会取得巨大成功,台湾有关方面已认同海交会为国际大展,对台湾企业参展实行专项补贴。有此利好,结合ECFA正式实施的带动效应,更多台企跨海而来。台资企业福建泰兴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洲表示,ECFA正式实施后,纺织产品的关税普遍下降20%,他们计划借此力拓大陆市场。

  在两岸业界看来,ECFA早收清单的最大意义远不止降低关税,两岸企业还可根据各自优势,联手打造产业合作新模式——在闽台先进装备制造业合作研讨会上,台湾程泰机械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商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及方向,两岸数控机床技术有望实现共同发展;版博会扩大了版权登记范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授权在福州对全国(含台、港、澳)参展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在福州登记视同在全国(含台、港、澳)登记……

向世界展示福建新跨越

  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既要依靠“内力”,充分调动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依托“外力”,开阔视野,参与国际分工,广泛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本届商交会突出了外贸转型升级、形象展示、贸易拓展、质量提升的主题,取得了好的成效。

  今年3月,福建省经贸代表团访港澳之旅,对闽港、闽澳经贸交流合作提出了新思路。本届商交会深化港澳之行成果,吸引了89家港澳企业参展,比上届增加27%。

  在全国率先举办自贸区产品展,设立东盟零关税区、东盟低关税区、CEPA零关税区,引导企业抢抓自贸区零关税机遇,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泰国工业部初级产业及矿业厅物流局主任Anong Paijitprapapon说,“中国和泰国在食品技术合作方面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合作共同提升食品产品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商交会期间举行的中泰经贸合作交流会、日资企业座谈会,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需求;省外经贸厅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为我省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搭建了新平台。

  跨国采购对接洽谈会通过采购商与供应商网上预先匹配、现场看样洽谈、采购商参观工厂下订单的方式,探索传统展会模式与电子商务实现优势互补。30多家海外采购商,通过网上预先与我省170多家供货商进行匹配,带来了5000多万美元的订单,经过现场洽谈,与45家供货商达成意向成交,成交金额达3500万美元。全国首个海峡两岸共建的电子商务基地投入运行,台湾正品网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在展馆亮相,让人感受到网络时代的商务新脉动。

  品牌、技术、质量、渠道,成为商交会的关键词。商交会上,以往单纯的商品展示向商品展示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转变。展会期间,组委会加强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投诉及处理,保护采购商、参展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这一切都是为了推动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5·18”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平台,更是福建整体营销的一部分,带给我们的除了项目、订单,还有全球的市场信息、产业信息和最前沿的发展理念。(记者黄云峰 赖文忠)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