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蓝色产业集聚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
核心提示: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专项规划,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彬认为,这意味着继山东、浙江、广东之后,我省成为全国第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为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发挥海峡、海湾、海岛三大海洋资源优势,着力在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增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等方面先行先试。
突出先行先试 大力开海兴闽
福建山多地少,最重要的优势就在“海”。赵彬认为,《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就是要发挥自身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战略区位,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之路。
“与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相比,福建海洋经济综合优势明显。”赵彬说,随着近几年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建成,我省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而丰富的海洋生物、深水岸线、滩涂、港湾等资源,使福建拥有发展港口物流、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潜能;尤其是,与台湾之间的“五缘”优势,势必让八闽在两岸海洋开发合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然而,我省海洋经济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海洋经济总量方面,与广东、山东等兄弟省相比还有差距,海岸线利用效率偏低;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海洋新兴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福建必须把握机遇、大胆试验、勇担责任、更快发展。”赵彬认为,福建既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又要在海陆一体化发展、海峡两岸海洋合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岛科学有序开发、海洋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形成有效的经验、机制,从而发挥出试点省份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海洋经济新跨越。
突出转型升级 提升科技含量
《规划》提出,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研发中心、海洋高技术工程中心、新能源开发等实验示范基地。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以沿海重要港湾为依托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赵彬认为,建设现代蓝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是支撑,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是重要基础。今后,我省必须着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突出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含量,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企业,从而成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大中小配套、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具体而言,就是要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大力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提升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实现海洋资源从表层开发向深度开发的转变。依托重要港湾,集聚发展新型高端临港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滨海旅游、航运物流、海洋文化创意、海洋环保、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力争到2015年,我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4.5∶51.5,海洋生产总值达73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
突出闽台合作 优化空间布局
对于《规划》提出的“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赵彬表示,“十二五”时期基于福建的海情特点,我省要围绕“海峡、海湾、海岛”等重点区域,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圈一带一体六湾十岛”的发展新格局。
所谓“一圈”就是积极构建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圈,形成闽台海洋合作新格局。“一带”就是要全力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一体”是要推进海峡西岸海洋经济发展繁荣带区域一体化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六湾”就是要重点发展环三都澳、大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海湾区域,使其成为我省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十岛”是着力开发平潭综合实验岛、东山岛、湄洲岛、南日岛、琅岐岛、大嶝岛、浒茂岛、三都岛、西洋岛、大嵛山岛等10个海岛,实现岛屿与周边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赵彬告诉记者,“六湾”、“十岛”都将按照各自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例如环三都澳区域将建成以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集聚区,湄洲岛将重点建成妈祖文化岛等,通过打造这些特色湾、主题岛,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福建海洋产业。同时,以此为契机,我省还将依托“海洋经济共同体”推动闽台经贸联系与合作,拓展闽台海洋科技、人才、教育合作空间,建设两岸海洋经济全面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示范基地。
突出人海和谐 开发保护兼顾
这几年,我省先后在闽江口、泉州湾、九龙江口等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建立了一批红树林、珍稀物种栖息地、滨海湿地保护区等,还率先举办了两岸增殖放流等活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近海环境承载力较强,为我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环境容量。
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我省海洋生态环境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为此,《规划》要求,加强海洋保护规划,合理开发海域资源,探索建立两岸海洋管护协作机制,共同保护台湾海峡海洋资源。
对此,赵彬认为,我省应抓住被列入全国海洋试点省份的新机遇,将“科技兴海”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低碳海滨城市、低碳海岛建设;建立闽台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两岸海洋新能源、环保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大陆海污染同防同治,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