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6·18”
“6·18”: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03年,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办了以促进科技项目成果对接转化为目标的“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三天盛会,常年对接。
近9年来,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和支持,先后征集推介2000多家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4万多项科研项目成果,促成3万多个项目在我省签约和落地转化。一大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促进了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又将登场。本届“6·18”,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平台、两岸合作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省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和技术支撑。
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去年底以来,福州晋安区宦溪工业园边上的养猪户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饲养产生的粪便,被收集建成软体红囊沼气池技术示范工程,不仅消除猪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每天还免费得到源源不断的照明、烧水做饭和猪仔保温等所需的沼气能。
沼气是一大特色能源产业,但传统的混凝土沼气池十分低效,后来改进为预制混凝土板组装及玻璃钢沼气池,仍存在易渗漏、运输安装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使用的积极性。第八届“6·18”,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签约合作,通过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运输安装简易的软体沼气池——红泥沼气囊。
在示范工程基地,记者看到,青山翠竹掩映之下的绛红色气囊就像盛开的红牡丹。这项工程日可处理1000多头猪排出的粪及粪水,产沼气100-140立方米,可供近100户人家的生活使用,一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据悉,这一创新产品还突破了沼气池冬天停气的世界性难题,可防冻、防暴晒,在西藏、贵州等地大显身手。去年投产后,产品新增销售总额2.7亿元、利税3450万元。
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这正是我省举办“6·18”的初衷。围绕这一宗旨,各级各部门努力搭建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广大企业积极对接高端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快速跃升——
金保利(泉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与中科院姚建年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合作成立金保利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同致力于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今年销售额将超过20亿元。预计到2012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电成本可降低到1元/千瓦时,进一步接近“平价上网”、实现大规模推广的终极目标。
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厦门大学董全峰院士对接超级电容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打破国际品牌长期垄断,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前,科华产品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位居国产品牌第一位。
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省内高校及清华、中国科技大学等对接,成功引进自动化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技术,先后开发并申请到300多项国家专利和40多项国家软件版权,成为一家集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工程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究、模仿创新、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等方式,完成创新项目15项,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合成樟脑生产企业,同时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可再生天然原料松节油的深加工企业。去年10月,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成功搭上资本市场的快车。
推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4月7日,中科华宇水溶性聚氨酯万吨项目投产暨10万吨项目开工仪式在莆田举行。这一环保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我国制鞋业和玩具及礼品制造业等大量使用胶黏剂的行业带来一大福音。
制鞋业是我省优势特色产业。过去,传统制鞋企业大量使用含“三苯”的有机溶剂型胶黏剂,严重污染环境。
以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洪茂椿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经几年努力,获得成功。2008年第六届“6·18”,莆田市华宇鞋业有限公司与物构所、福建创鑫科技开发公司就该项目的产业化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科华宇(福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环保型、高性能水溶性聚氨酯胶黏剂。产品无毒无味,且黏接性强、阻燃性能好,适用范围广,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经多家规模鞋企试用,与进口胶水相比,可降低成本20%,每条流水线还可减少用工6人。
“莆田有2000家制鞋及其关联企业,30多万从业人员,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这一新型环保产品的成功开发,将大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关专家如是说。
近年来,行业竞争已从量和价的竞争转变到技术及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等情况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依托“6·18”平台,我省各级各部门围绕产业链空白和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征集推介项目成果,推动产学研合作,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项目成功转化落地,演绎了一个个“神话”——
废弃沥青重获“新生”。沥青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以来,每年因公路路面修复时产生的沥青混料废弃物高达3000万吨,且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福建铁拓机械有限公司与台湾富大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沥青再生技术研究泉州工作站,自主研发间歇式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组合搅拌设备。如今,这一创新产品已在杭州、上海、广州、沈阳等地的道路施工单位使用,大量的废旧沥青得以重新回收利用。
小企业搭上“嫦娥”工程。福州麦特新高温材料有限公司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尤里亚列克山德罗成功对接后,对引进技术吸收改进,研究出具有使用寿命长、强化学功能性、强度高等优点的高性能泡沫陶瓷,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还被东北铝合金公司用于生产“嫦娥”、“神舟”系列工程及高速列车等关键铝合金材料。
竹子变衣梦想成真。从坚硬的翠竹中提取棉絮般柔软的竹纤维,并制成纺织面料做成衣服——几年前,当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带着这一青涩而大胆的构想走进“6·18”时,令人难以置信。而今,这一梦想不但成了现实,还形成产业化。几年来,宏远与中科院化学所、东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接多个项目,2010年,年产5000吨的竹纤维示范性生产线建成,将力争3-5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不久前,省发改委下达今年第一批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计划。在总计3670万元的扶持资金中,共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930万元,占到一半以上。福建卫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南大学对接的电动车用超高功率长寿命镍氢动力电池技术产业化项目,辉煌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可替代高价进口设备的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得到重点扶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主攻方向;调整和优化之中,又好又多的项目支撑是关键。近年来,“6·18”突出产业导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争创新优势。
借助在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这一重要平台,我省举行院士专家项目签约暨推介会,现场签约30多个代表性项目,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项目占一半以上。
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6·18”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领域的一大批项目成功对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茁壮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泰集团分别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科学院牵手,催生了环保型保温陶板和陶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两个新产品被分别置放于上海世博会行政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屋顶。其中,具有环保、节能、防潮、隔热、隔音、自洁等优点的环保型保温陶板,大大降低建筑物因制冷、采暖产生的能耗,被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工程、清华大学百年会堂、福建省档案馆、泉州高铁火车站等标志性重点工程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50%。
福建科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技术,生产的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三氯蔗糖,甜度是蔗糖的500-600倍,使甘蔗的附加值提升400多倍。产品已成功销往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上知名的三氯蔗糖生产商之一。
今年1月,莆田中科中涵机动力公司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就超快激光微加工系统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激光微加工系统将用于航空发动机以及汽车动力的激光打孔等领域,填补国内在内燃机行业激光微孔技术方面的空白。该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台以450万元销售,5年内产值有望达45亿元。
突出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本届“6·18”将以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讯设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重点,集中征集、推介、对接一批技术领先、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将有更多更好的项目,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记者 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