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筑高台 金凤舞翩跹
——第九届“6·18”综述
“6·18”再展魅力。
在今年第九届“6·18”上,项目对接、技术对接、资本对接、人才对接的热潮不断。本届展会从3天延长至5天,更把这种热潮推向了新高潮。
数据往往最具说服力:本届“6·18”,参会参观人数达29.2万人次,比去年增加6万多人次;共对接项目5188项,总投资1241.53亿元。
水到渠成。“6·18”,已成为科技创新、项目生成的重要载体,两岸合作、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强力支撑下,福建,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人才荟萃的乐土、项目落实的沃土。
热土:科技创新,助推跨越
“6·18”已成为我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着更多好项目大项目、更多先进适用技术、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在福建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8日,2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一批院士、专家将进驻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密集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培育创新型人才。
19日,中国技术交易所福州站揭牌。中国技术交易所带来了已进入公开交易流程的38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完成的“863”、“973”、国家科技支撑等科技成果。
20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筹)揭牌,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同时成立。吴孟超院士表示,将联合国内外院士专家,与福建同仁共同努力,为福建打造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
前8届“6·18”,累计有31000多个科技项目在我省落地转化,促进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本届“6·18”,通过强化整体对接,一个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学研用联盟项目签约,为这种好的趋势再次加速:
国内水平最高的卫星导航研发机构——中电科技三十所厦门分部及产业化项目,将开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四大专业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成为厦门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国领先的新材料研究机构——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新材料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落户高新区火炬(翔安)产业区,将快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实现纳米材料和靶材、高温合金材料等新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化;
三明市旭达工贸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5家单位“抱团”,成立交通工具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各自的研发力量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共同研发交通工具纺织品的海绵替代品、坐椅和顶篷面料……
一样的项目,不一样的内涵,带来的是多彩的故事。
乐土:高智支持,人才荟萃
好项目,体现的是顶尖的人才资源。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说:“我这是第七次参加‘6·18’了。” 本届“6·18”,王乃彦院士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北美环保集团分别签订了“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平台构建及人才联合培养”和“核辐照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应用”项目,还达成6个项目的合作意向。
“6·18”已吸引了我国最顶级的科学家。自2004年26位院士首次走进“6·18”以来,仅省科协推荐的院士专家项目就有8200多个,签约合同金额140多亿元,目前已有近100个项目落地投产。
文创太阳能与庄松林院士合作开发太阳能森林防火微波通讯网络,仙芝楼与于德泉院士合作生产灵芝三萜抗肿瘤新药,冠兴皮革与石碧院士就制革废弃皮屑高附加值利用等进行合作……因为“6·18”,中小企业不断“傍”上科技“大腕”。
18日,中国工程院与省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从参与主办“6·18”,到开展省院全面合作,这家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对福建的支持进一步深化拓展。
而本届“6·18”,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海洋局相继加盟,主办单位增至19家。加之此前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大国家级“科”字号机构齐聚“6·18”,“6·18”已成为国家部门参与主办最多、规格最高、影响面最广的盛会之一。这也为我省拓展了国内外项目成果征集的新渠道。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阿达·尤纳斯教授今年专程赴会,与福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并担任福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本届“6·18”开幕当日,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涉及新能源、现代农业和电子信息等领域。
借势登高,“6·18”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好。
沃土:项目转化,又好又多
因为“6·18”,两个有着同一个梦想的企业家走到了一起。
厦门东方龙集团董事长李建财,一直期盼用国产的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建造一个10万吨级海水综合利用高新示范区;合肥华升泵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立平,多年致力于海水淡化设备关键技术研发,期望改变中国人只能引进国外海水淡化装置的窘境。
6月18日,他们在福州签约合作。“我们有资金、厂房,华升有技术、设备,双方合作可谓优势互补、正当其时。”双方喜笑颜开。
5天里,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各设区市签约不断,福州、泉州、三明等地签约项目数、投资额创下历届新高。
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功对接:福建乾达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与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强强联手,进军高端先进制造业,开发生产以盾构机为主导的系列隧道装备产品,将替代我国目前大量进口的同类产品;莆田市东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成功对接,共同研究低成本、高效能、长寿命太阳能电池开发与应用项目,其产品可替代进口……
5188个对接项目特点明显:产业引导进一步加强,共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近2600项,占总对接项目的50%。项目规模大,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2392万元,比去年增长29%;其中投资额超亿元项目有189项,比去年增加38.9%。
让人们更高兴的是,随着一项项技术生成、一次次需求对接、一个个项目落地,科技成果正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福建天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高科技油茶籽粕深加工项目,年处理5万吨茶籽饼,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油茶籽粕无废弃综合加工项目;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合作,开展“叠压高能保鲜蜂产品浓缩干燥技术与蜂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研究”,将使“甜蜜事业”更甜蜜……
5天盛会,常年对接。永不落幕的“6·18”,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福建开花结果,创造幸福。(记者 吴美章 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