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红土地 迈步新征程
——我省老区苏区抢抓机遇谋求跨越发展
夏花吐艳,万木葱茏。
放眼八闽红土地,处处涌动抢抓机遇谋求跨越发展的热潮:龙岩产业集中区建设如火如荼,三明生态工贸区强劲拓展,环三都澳开发风生水起,武夷新区建设热火朝天……
当前,随着海西《规划》的实施,福建上上下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打好五大战役为抓手,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形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态势。红土地上的干部群众,以传承并弘扬老区精神为动力,解放思想,比学赶超,迈步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蓄势而发,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以往每每提起“革命老区”,“发展落后”便是代名词。而如今,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随着交通等发展瓶颈的突破,随着老区苏区的资源优势和多年累积的项目、产业优势等逐渐显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展思路、区位定位的逐步明晰,在新的起点上,老区也有了跨越发展的底气和条件。
蓄势既久,其发必速。历史上属于全国18块连片贫困地带的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四个重点老区市,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作为,以大项目促产业集聚升级,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提速发展。
著名革命老区龙岩,围绕建设厦门-漳州-龙岩-赣州、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全力突破,构建对外开放通道,使山区市成为对外开放第一线。“十一五”期间,龙岩区域经济摆脱对资源消耗的依赖,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让人耳目一新,龙岩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烟草等四个产业产值相继突破百亿元。
特别是随着龙工回归,以龙工为领军的龙岩装备制造业快速壮大,走出了一条令人叹服的跨越之路。目前,龙岩正快步推进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的龙岩产业集中区建设,突出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领军企业,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十二五”末培育发展千亿级的机械产业,五百亿级的有色金属、商贸物流产业。
中国最绿城市之一的三明市,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凸显这三大优势形成其跨越追赶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支撑。三明跨越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以集中打造新增长区域三明生态工贸区作为整体推进的突破点,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海西中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海西中部旅游集散中心、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海西中部宜业宜居中心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做足总量、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强实力。
拓展海西绿色腹地,南平已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在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中发挥前锋作用。随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闽北将形成“铁公机”无缝对接和“零换乘”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南平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在打好五大战役中,南平一方面积极引进新项目、培育新兴产业,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林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了145家。
目前,南平正全力推进武夷新区建设,已与大连万达投资团队签订武夷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框架协议,先期投资30亿元;与江苏雨润集团签订投资8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
随着交通设施大变样,宁德冲破山门直指海天,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把宁德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东北翼新增长极。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升级成了宁德后发赶超的强大引擎。去年12月,在我省与央企项目合作洽谈会上,宁德签约20个大项目,总投资达2300多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开工。依托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宁德将培育形成10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5个以上产值500亿-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兴能源、石化、冶金、造船、电机基地。
此外,老区县南安,在巩固石材、水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光电产业园和装备制造基地联手崛起,成为省重点产业基地。
永春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时机,投资15亿元规划万亩轻工基地,建设轻纺园、特色食品加工园、轻工机械制造园三大园区,打造现代工业新城。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轻纺园,投资总额50亿元。
诏安规划建设全省第一个海洋生物高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环球生物科技等6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进驻园区,总投资10.5亿元。
……
老区精神,跨越发展动力之源
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老区苏区创业谋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老区腾飞之基。
赣龙铁路是闽西老区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大交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干革命走在前头”的老区精神演绎成“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龙岩交通部门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综合性市级交通国投公司,形成交通产业投资—变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步入自我发展轨道。与此同时,老区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也迸发出来,红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支援各路建设大军。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红土地上的红支书”张仁和,带领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村民修路致富。张仁和殉职后,新任村两委班子继续弘扬老区精神,接过“接力棒”,一条长1000米、宽30米的石碧村主街道,以及商住合一的108户农民新村全部建成。如今的石碧村已成为闽赣边界重要粮食集散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
时代常新,精神不老。长汀曾是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的山区贫困县,短短几年内平地“长”出一座纺织产业城,创造出“长汀现象”、“长汀经验”。探究其背后,是对咬住发展不放松、艰苦奋斗等老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新的历史时期,老区加快发展,仍然需要老区精神。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是老区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于跨越发展中的软梗阻,龙岩老区就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破解。围绕提升服务效能,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服务标准化,并成为省级标准和国家试点;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闽西山区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老区精神,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省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省委、省政府日前提出“让全省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步”的目标和要求。新希望,新使命,任重道远,老区人民将和全省人民一道,以老区精神迈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征程。(记者 杨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