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冲开山门欲成龙

——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纪事

2011-07-28 09:14:18来源:人民日报

漳龙高速公路拉近了坐落于群山之间的革命老区龙岩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李永安摄

      福建这几年颇像一个甩开胳膊、大步流星的先锋官。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福建GDP却仍达12%,远远高于全国8.7%的水平,年初确定的10%的增长目标,提前一个月便告完成。

  2010年,福建省工业增加值创“九五”以来最好水平,GDP增长13.8%,为10年最快;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三大指标都比2005年翻一番。

  2011年上半年,福建又喜获“十二五”开局之年“开门红”,全省生产总值7062.9亿元,增长13.4%;财政总收入1339.2亿元,增长29.7%;地方级财政收入766.8亿元,增长35.2%,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均居第一。

  直到新世纪的前几年,福建在东南沿海省市中发展速度还明显落在队尾,为何短短几年,就虎虎生风、频现跨越发展之势?

  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在谋“通”中谋变,山海相通相融,“放大”八闽,为跨越发展创造一个更纵深、更宽广、更主动的战略空间

  面朝大海,良港密布。福建天赐宝地。

  然而,八分山,一分水,重山相阻,万峰来拦,使福建拥有海岸线3752公里、大小港湾125个这样的罕见优势,一直被压抑。直到2000年以前,福建境内只有两条铁路,12.14万平方公里的八闽大地,竟无一条“高速”。

  福建简称“闽”,千百年来福建无数志士仁人慨叹:关在门里是条虫,走出山门才是龙。

  一山绕过一山拦,重重山门如何冲开?福建要加快发展,这是一道绕不开的历史性难题。

  善弈者谋势。谋此“势”者,须顾大局,见长远,抓根本。进入新世纪,福建为政者经过一次次艰难探索,思路越来越清晰,下决心在“通”字上做一篇大文章。

  “十一五”期间,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200亿元,是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全国第六,投资增速为全国平均水平1.7倍。铁路已建、在建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已建、在建2000多公里,四个“2000”,让八闽大地昂首跨入山川行便的新时代。

  福建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更是高扬“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旗帜,八闽大地迎来又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新高潮。抓项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投资建设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对大交通于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认识之深刻,前所未有。

  “十二五”期间,福建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投资的力度3倍于“十一五”规划,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半年福建省交通投资同比增长41%,比全国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投资总额居全国第三。

  令福建很多领导干部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

  去年年中,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首倡“拉练”——省领导带着省直各部门一把手和各设区市的书记、市长,不仅到省内各设区市逐一现场检查、调研指导,还组织他们南下看广东,北上看天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广东跳出珠三角、面向大亚湾的巨变中,从天津不满足做“海河明珠”,正奋力打造滨海新城的深刻变革中,福建领导干部从新一轮改革开放走在前列的省市“通江、达海、向洋”的战略转变中,深刻感受到目光之开、襟怀之广,而达成共识:福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在谋“通”中谋变,在谋大通中谋大变,让12.14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3万平方公里海域相通相融,辐射周边,“放大”八闽,为跨越发展创造一个更纵深、更宽广、更主动的战略空间。

  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建党90周年前夕走访革命老区龙岩时,这样一言以蔽之:交通不便时,山区老区是“穷山恶水”;交通改善了,“穷山恶水”不仅变成“青山绿水”,也将成为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和民生幸福的“靠山”,原来的劣势就会变成真正的“后发优势”。

  由重山是障碍,到发现重山是“靠山”,福建跨越发展的理念和空间,全新一变。理念变,则思路开,则万事兴,从而催生八闽大地虎跃龙腾、跨越发展之新气象。

  岸线、港口加上大交通框架,是未来能源、资源、市场优势的另一种形式。通则兴。路通港通,万商来会。一项项强力举措让前瞻的目光与现实交汇

  去年底,福建省在北京与央企项目对接洽谈会成功举行,上百家央企与福建签下高达8464亿元的合作意向。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47个项目开工,总投资额达4396亿元。并且,今年以来又新洽谈项目48个,总投资达2906亿元。

  国投集团是最早一批进入福建的央企,国投(福建)开发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刘春革表示:“福建虽然没有煤、油、气这些能源资源,但它有丰富并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岸线、港口资源,交通框架也已成形,这正是未来能源、资源、市场优势的另一种形式。”刘春革的说法,或许正可看出此番央企大举入闽的心态。

  以前也有海,为什么却不被看好?答案只有一个:虽有海,而山阻隔;纵有港,却路难达。

  不通则“痛”。

  莆田,旧称兴化。“石兴化”、“铜延平”、“铁邵武”,莆田历史悠久,且拥有孙中山先生称之“世界罕有”的良港湄洲湾。然而,此前不但外来投资不看好,人口才300万的莆田,往国内各地投资的莆商反而近90万。原因当然很多,其中重要一条,便是不通。就在两年前,莆田还是全省唯一不通火车的地市。

  福建近几年着力“两纵三横”战略通道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编制实施“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规划,平均每年开工2条以上干线铁路,累计开工21条铁路。“十二五”末,出省铁路将由上世纪末的2条增至12条。

  正是在这样的大手笔下,2010年福厦高铁开通,莆田无铁路历史宣告结束。通车当年莆田社会总投资增幅便骤升至全省第三名,今年上半年更是以50%以上的增速,首次居全省第一。

  6月28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划最大的30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落户莆田罗屿。就在同一区域,去年底,国家还批准建设福建省最大的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

  著名学者钱伟长曾预言,开发湄洲湾将使中国华南半壁河山受益。福建省委、省政府一项项强力举措,正在让这种前瞻的目光与现实交汇。明年下半年,莆田将迎来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向(江西向塘)莆(田)高铁就要开通。这条高铁将进一步把莆田推至海西发展战略“主角”地位。

  火车还没响,黄金已万两。莆田港口与铁路互动双赢的局面正在悄然形成。向莆铁路途经的福建三钢、江西的新余、萍乡、南昌等钢厂,甚至远到湖南的湘潭、涟源等钢厂,从去年开始,便纷纷与莆田湄洲湾港务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明年向莆高铁一通,将有超过2500万吨的铁矿石和产成品涌向莆田罗屿码头。

  莆田只是缩影。

  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神华、华能等央企纷纷抢滩福建。比如,与中石化合作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2009年底正式建成,从此结束了福建不产成品油的历史。仅这一个项目,去年销售收入就达933亿元,占福建省GDP的6.5%;税收90亿元,占福建省财政总收入的4.4%。2010年,原来不产一桶油、一升气的福建,石化产业完成增加值近700亿元、利润14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1.5%和利润总额的11.9%。

  通则兴。路通港通,万商来会。看好福建的何止中央企业。

  今年3月底,福建代表团访问港澳推介项目。短短几天,便签约投资类合同项目229项,总投资223.4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30项,合同外资76.6亿美元,增长17.4%。特别是大项目大幅增长,新批1亿美元以上项目已超去年全年。

  截至目前,已有103家境外著名跨国公司在福建投资165个项目;台湾百大企业中,已有50多家来闽投资70多个项目。今年1—6月,来自日本的合同外资,同比增长2倍以上;来自台湾地区、欧盟的合同外资,同比分别增长六成和五成以上。去年底才通高速、通大桥的平潭综合实验区,5月16日第一个大型高新企业——台湾协力科技园正式动工,一期投资即达73亿元。协力科技集团副董事长王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对记者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型企业集聚到这里。”

  经济活力看民间。海西“通略”下,福建的民间投资越来越热。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民间投资增长45.6%,对城镇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8.1%。漳州市东山旗滨玻璃项目,是福建投资最大的民营工业项目,最初投资额为12亿元,后来不断追加,最后竟完成投资140亿元。而且,投资方还果断决定,把原来放在外省的总部也改迁至东山。

  尤其令人回味的是,以前,大量闽商闽资“孔雀东南飞”。如今,闽商回归之势汹涌。目前累计已有149个异地商会回归投资兴业,3200多个闽商回归投资2100多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一方面整合三大港口群,五指成拳,劲道倍增;另一方面对外拓展、联合,主动积极与各内陆省份谋划“内陆港”建设。福建在海西经济区中的领袖作用渐露端倪

  岸线丰富、良港众多,是优势。但倘若每个有港口的城市都拥港自重,盲目发展,则不仅加剧海域污染风险,而且,一盘散沙,内耗不断,势必导致竞争力下降,优势渐失。

  为政无远虑,治下多近忧。福建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起,就站在加快海西经济区发展全局的高度,痛下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将沿海6市众多港口整合为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三大港口群。交通部门对三大港口群进一步完善功能规划,打造集装箱、大宗物流和专业对台三个港口物流平台。

  五指成拳,劲道倍增。到去年底,三大港区已开辟外贸航线151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28亿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2倍和90%。

  今年7月上旬,福建省推出“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强调,到2015年,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三大港口群要基本形成,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拓展中西部、服务周边地区发展,全面构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对内整合,对外拓展、联合,用一个“通”字经略海西,事实上,福建省高层决策者这几年一直在对内、对外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力,让与福建毗邻的中西部省份“同享一片海”。

  比如,主动积极与各内陆省份谋划“内陆港”建设,先后开通厦门港与三明、江西南昌、广东梅州等地的多条“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内陆省区铁路运输与海运实现了顺畅衔接,江西由此成为中部六省第一个因区域联盟而直接出海连通全球的内陆省份。

  再如,与湖南省签订《两省区域通关协作备忘录》。福建省内各海关将对湖南省进出口货物采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检验检疫部门率先实行“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制度”。福州、厦门、泉州等主要港口如今已成为湖南省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口岸。福州海关迄今已累计与全国20个直属海关建立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制度。

  据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统计,2007年江西等周边省份从福建港口进出的货物量仅218万吨,去年已达826万吨,3年增长2倍多。进入2011年,仅上半年周边省份通过福建各港口进出的货物就达567万吨,大幅增长76.7%。福建港口正步入“跨省”时代。

  “明年向莆高铁开通后,福州到南昌的距离将由现在的十几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内,而且这条线我们还将首次探索客货混用,随着物流费用、时间成本的大大降低,它对福建、江西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强力拉动作用,将有目共睹。”南昌铁路局党委宣传部长万军这样说。

  海西“通略”之下,福建在海西经济区中的领袖作用渐露端倪。眼界越来越开、襟怀越来越宽的福建省高层似乎已成竹在胸,“对接”、“合作”、“联盟”,这些词汇如今频现福建媒体。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福建已与周边省份签署各类文化、旅游、科技、经济发展、区域开发、物流通关等联盟协议达20多项。显然,福建正在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谋求一个更大的战略空间,力图让八闽大地释出更大的潜能。

  今年5月下旬,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和几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带领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二把手及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顶着暑热,又开始一年一度的“拉练”,下基层逐个地市检查工作,白天看项目,晚上摆问题。

  出乎不少人意料,在龙岩刚刚看过一个“公路港”项目,到了三明,孙春兰又兴致勃勃地考察另一个“公路港”。这个4万平方米的“港”已入驻企业130多家,让所在地三明市三元区的货物日吞吐量增长50%,通过全国17个货运物流网络和分支机构,分销配送货物,可辐射上海、广东等17个省(市)。

  孙春兰在考察中特别强调了“公路港”项目先行先试的意义,称其为“无中生有”。

  “拉练”回来不久,省政府就决定,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省每个设区市及较大的县域中心,建一批“公路港”——以物流场站为依托,与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集聚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具有物资集散、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平台。

  如果说,对三大港口群整合是“有中生优”;那么,在省内建设一批分工有序、协同服务的“公路港”项目并形成公路港网络,确确实实堪称“无中生有”。从“有中生优”,到“无中生有”,它意味着福建经济发展战略空间的进一步开拓,也标志着福建省高层决策者对大交通内涵更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继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7月18日,福建省委举行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海西发展规划的决定,提出“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

  中央对福建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事实上,在“服务周边地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方面,福建已先着一鞭。

  经络通,血脉畅,身行健。快步进入大交通时代、“高速”时代的福建,经济发展诸多领域势必激情贲张,全面发力。

  福建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甩开胳膊、大步流星”!(人民日报记者 费伟伟 赵 鹏)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