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 福建强
——“三群”联动述评之二
16日,福安鑫旺电机有限公司员工在加紧生产出口产品。福安电机电器产业是“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产量占全国中小型电机出口量的1/3,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去年底,全市拥有电机电器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今年上半年,出口电机209万台、货值2.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53%、27.09%,出口台数、货值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丁立凡 林熙 摄
8月,八闽大地激情正酣。在湄洲湾北岸秀屿港旁,福建LNG接收站一期新增的2个储罐已建成。新增储罐投用后,福建LNG接收站存储能力将达64万立方米,成为目前国内LNG存储能力最大的接收站。
作为我国第一个完全由国内企业自主引进、建设和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福建LNG产业链正不断延伸:
沿海5个城市已有400多万名(家)城市居民以及工商企业用上这一清洁、高效、安全的优质燃料,覆盖全省、对接两大三角洲的海西天然气管网正加快建设;
莆田、晋江和厦门三座燃气电厂已陆续投产,年发电量可达140亿千瓦时,实现产值70多亿元;
我国第一个利用LNG冷能形成的产业集群——福建LNG产业园,液态分销、槽车运输、冷能空分等多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去年实现产值50多亿元;国内首个深冷精细胶粉生产项目上月开工,预计年可处理废旧轮胎2万吨,生产精细胶粉1.3万吨;投资20多亿元的丁基橡胶项目、年产值70亿元的鞍钢冷轧钢板项目正加快前期工作,汽车加气站项目和干冰、冷库等项目正加紧推进。
LNG产业,是我省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一个典范。福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产业群,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批影响力强、带动作用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加快形成。
产业强,福建强。产业群,已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龙头项目接连落地
产业群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产业群,龙头项目带动是关键。福建跨越发展,迫切需要解决重大项目不多的问题,迫切需要又好又多的项目支撑。
大项目、好项目从哪来?
向市场、向产业链延伸要项目,向企业整合、向央企要项目。我省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瞄准世界500强,全力推进大型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抓龙头、铸链条,大项目、好项目源源不断。
去年12月,我省在北京举办与央企项目合作洽谈会,上百家央企应邀而来,其中32家央企和5家地方大型国企与我省洽谈123项合作项目,总投资8464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各部门与央企新洽谈项目77项,总投资3000多亿元。今年3月底,我省代表团访问港澳期间,与央企驻港澳机构新签约了一批项目,总投资10.95亿美元。
泉州围绕石化产业两个“油头”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生成新项目,6万吨/年环己酮、10万吨/年丁苯橡胶等一批项目纷纷投产或动建,一批承接联合石化等大宗石化物流项目正加快前期工作。
宝钢集团与福建德盛镍业的联合重组,不仅将打造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还将带动中下游项目集聚,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我省还创新项目推介平台,借助“5·18”、“6·18”、“9·8”以及各设区市的专业展会,营造了“好项目常年对接”的良好氛围。去年还利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我省举办之机,积极谋划,成功对接328个科技项目。
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是一个重要环节。去年8月,我省把环三都澳、闽江口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列为五大战役之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鼓励产业集聚。十大新增长区域已成为吸引项目落地的“磁力场”,风生水起,日新月异。
先看沿海。伴随着港口建设、滨海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项目接二连三,上下游配套产业快速集聚——
东北翼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正成其后发赶超的强大引擎,海西宁德大型风机制造基地鸣锣开工,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全面提速,鞍钢宁德钢铁基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会福州,跳出闽江,迈向大海。北翼罗源湾,宝钢集团与福建德盛镍业在罗源湾联手打造世界最大绿色不锈钢基地;南翼江阴港,布下东南电化、耀隆化工、中国化工CPP、中国软包装集团聚丙烯等4个化工大项目。
湄洲湾,集聚效应率先突破。中石化、中化等两大石油巨头排兵布阵、扩大产能;金鹰集团、兴隆集团等知名外企,港丰石化、泉州兴通等实力民企,纷纷谋局布阵、安营扎寨。
厦门湾,产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投资50亿元的厦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开工,戴尔服务业中国总部也将落地,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与服务等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群正加快推进岛内产业转型升级。
东山湾,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的规划建设,已引起台湾石化界业者的高度关注,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决定由现有的PX、PTA项目继续向上游延伸,投建15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及下游一体化项目。
而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速度”持续上演,海峡客滚码头将提前于8月底达到通航条件,届时,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至3小时。看好海上“金麒麟”,落地的第一家台资高新企业协力科技园决定,追加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8英寸芯片制造厂。
再看山区。对接沿海、协同互动,城市新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有机衔接——
龙岩产业集中区,拔地而起的龙工挖掘机单体厂房,项目总投资35亿元,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创造国内同行业中单体厂房面积、产值和利税最大的纪录;在新罗区郁郁葱葱的山谷间,万亩陆地港已见雏形。
三明生态工贸区,北连沙县、南接永安的“大三明”中心城市问世指日可待,中国重汽海西汽车项目开工,全国各地已有60多家企业主动上门寻求配套,一个千亿机械及汽车产业集群正在闽中崛起。
武夷新区,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加快闽浙赣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吸引了大连万达、江苏雨润、广东九沣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的目光。
持续推进,不断突破,重大项目“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席卷八闽。
调结构、促升级——产业集群变大变强
闽东中小电机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不久前正式启动,成为全国第四个、我省第二个国家创新基金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因此,福安电机企业今年可望获得国家2000万-3000万元的创新基金扶持。
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历经数十年的培育,福安电机成为闽东首个百亿集群产业,并被列为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至2010年底,各类电机及配套企业达8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已初步形成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逐步精专化和高度集聚化的优质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一批知名品牌,出口量占全国中小型电机出口量的1/3。国家创新基金的扶持,将推动福安电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华丽转身,并加速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福安电机产业已先行一步。我省是最早形成并提出产业集群的省份之一。产业的集聚发展,不但形成了区域品牌的效应,也使物流过程衔接更紧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大大提升了集群内企业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截至2010年底,全省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产业集群38个、集群企业851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2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完成工业增加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1个,产业集群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3.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4.0%。其中,沿海的福厦光电、泉港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鞋业、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
成绩卓著,不足也明显。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模和总量还偏小;层次还不够高,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不多;集群效应不明显,很多产业聚度比较低、分工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不长、配套能力不强。
出路在哪?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明市自然资源丰富,有1884种天然中药材遍布林区。近年来,该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从财税、土地等方面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连续4年增幅超35%,初步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全国首家“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目前,三明市生物医药原料基地达35.7万亩,其中南方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人工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并先后获得“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草珊瑚之乡”等荣誉称号,“潜力股”变成“绩优股”。
而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除了加快技术改造更新、促进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之外,各地还注重开拓市场营销渠道,创建企业品牌,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不断从贴牌生产逐步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方向转换。晋江的“中国鞋都”、“中国建陶重镇”、“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南安的“中国水暖城”、“中国石材之乡”,石狮的“中国休闲服装城”,仙游的“中国工艺家具之都”,宁德的“中国电机电器之都”等一批区域品牌在全国叫响。
在产业集群的强劲推动下,“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增速快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3.54%提高至2010年的3.9%。截至去年底,全省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58件,拥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均居全国第5位。正新轮胎、翔鹭石化产能全球第一,太古飞机维修产值亚洲第一,福耀玻璃产量全国第一。
上月出台的“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培育福州光电显示、厦门光电、厦门计算机及通信、湄洲湾石化、漳州古雷石化、福州金属及深加工、漳州金属及深加工、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服装、泉州体育用品等10个千亿产业集群(基地),并推进形成16个有地方特色的年产值达500亿-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基地)。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我省已再次加速,势头迅猛。
以港兴业、以城兴业——产业更优更活
正如现代经济发展注重资源整合一样,“三群”的发展,离不开彼此间的联动协同。
“只有‘三群’联动,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教授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产业结构将更优更活,而“三群”联动发展,将成为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我省可利用港口后发优势,加快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临港产业集群和基地;抓住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机遇,加强城业联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在全省各地,“三群”联动,推动产业更强、结构更优的步伐已大步迈开——
闽侯青口,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支撑的宜居宜业新区:东南汽车和福建戴姆勒两大整车厂已吸引180多家汽车配套企业入驻汽车城,产业链日趋完善;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星网锐捷、福汽集团汽车研发基地、福建戴姆勒海西综合试验室纷纷动建;总投资20多亿元的海峡汽车文化广场,将成为集汽车销售、仓储、培训及品牌展示、文化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园区。
泉港区,以港口物流为依托,以临港工业为抓手,做大两大支柱产业: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龙头,迅速做大石化产业集群,目前已投产的石化企业达57家,2010年石化产值达616亿元,并将在两三年内跃升千亿元级石化产业集群;加快码头和通港铁路、保税仓库、高速公路等现代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港口物流已成为泉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支柱产业。
海沧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商业业态,推进城业联动:大力发展国际国内中转,不断拓展海沧保税港区的辐射及服务范围;立足于产量在全国市场占到重要位置的油画、芳烃化工等特色产业,培育中介市场,建设现代化的交易中心;抓住厦门经济特区扩区、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快规划发展商贸业。
山区泰宁县,以建设“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为契机,打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组合拳”:积极联动武夷山和厦门两个旅游口岸城市,抢滩以上海为主体的长三角旅游市场,突破粤东和台港澳等境外市场;把城市当做景区建设,整治卫生和环境,建设公园和休闲步道,改造古街古巷,形成古玩、土特产等专业特色街区,再现明清古城风貌,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跨越发展。产业群,正在一个更大的战略空间中站上更高的台阶。(记者 王永珍 实习生 姚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