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旺 福建旺
——“三群”联动述评之三
八闽城镇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7月29日,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正式召开,厦漳泉同城化驶上“高速路”。三市将由目前一般性的区域合作、城市联盟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整合的大都市区发展。
省会福州,大都市圈建设也快马加鞭推进。在闽江两岸及城市中心区内,福州市海峡金融街等七大新片区进行了重点规划,打造城市综合体,力求提升城市功能……
号角声声,擂鼓催征,激情似火。引导城市合理分工,优化城市规模等级,发展城市群,各地正乘势而上。
城市旺,福建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海西城市群已焕发勃勃生机,在人们期待中展现新风采。
拓展空间、规划先行——海西拉开两大都市区框架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这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加快建设中的环渤海湾城市群为世界瞩目的原因。这三大城市群为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我省,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沿海地区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已越发明显;内陆城市也初步形成龙岩-永定、三明-沙县-永安、南平-武夷山等城镇聚合轴。海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全省城镇化水平从“十五”末的47%提高到57.09%。
但是,现有三大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带动力有待提高,尚需努力挖掘潜力,以形成充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辐射源。城市常住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仅有福州、厦门两市,县城人口普遍低于15万人,2010年仅有晋江、福清等7个县(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破解这“成长的烦恼”,唯有做大做强做旺海西城市群。
规划是龙头,规划应先行。
由原国家建设部于2009年底正式批复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海西城市群发展格局、定位、目标、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完善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着力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为基础的综合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执行、在推进。
福州,已拉开了建设大都市的框架。按照“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思路,“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南台岛、东部新城、晋安新城、马尾新城等重点区域详规已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及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规基本实现全覆盖。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的马尾新城、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的晋安新城和五四北等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大到220多平方公里。
厦门,重点实施“疏解本岛、拓展海湾”的空间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向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拓展,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形成厦门大都市区。1980年厦门特区成立时,城区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如今已拓展到约230平方公里。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在于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更要着力推动城市间的融合发展。
厦漳同城化在提速。全长约10公里、总投资近50亿元的厦漳跨海大桥,预计明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厦门市区到漳州港区将由现在的一个半小时车程缩短为30分钟。厦漳两地还全面推进跨区桥梁、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两地间的无缝对接。厦漳城际轨道交通写入了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厦漳海底隧道已被写入厦漳两地政府的合作协议,初步选址也已确定,开工日期指日可待。“工作在厦门、住在漳州”,这个许多厦门人、漳州人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率先突破,其他城市发展也全面推进,将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
20年多年前,泉州洛江还属于偏远山区,干部到罗(溪)马(甲)河(市)一带还被称为下放。如今,泉州重点实施“环湾整合、三向拓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整合环泉州湾的泉州中心城区、晋江、石狮、惠安,以及西部南安部分地区,整合打造泉州都市区。同时推动泉港与环湄洲湾衔接,泉州中心城区与南安对接。到2015年,环泉州湾9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建成区将达200平方公里。
莆田实施“推进湾区、突破南部” 战略,正着手整合市区以及仙游县的部分地区;漳州重点实施“东接厦门,拓展南部”的空间发展战略,正着手整合角美、龙海、招商局开发区等发展组团,融入厦门湾整体发展;龙岩都市区实施“扩容强市”战略,正着手将永定县的部分地区纳入龙岩市区;三明都市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发展空间主要向沙县方向拓展,同时协调三明和永安发展的关系,实现沙县-三明-永安的城镇空间发展密集区;南平都市区实施“重点转移”战略,按照“一心一区两轴”的空间架构,着手推进南平市区向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跨越式发展;宁德都市区实施“湾区集聚、带动北部”战略,正着手推进宁德市区与霞浦等环湾地区联动发展。
海西城市群,正像细胞一样良性“裂变”。
城港联动、城业联动——吹响发展城市群号角
发展海西城市群,不仅需要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更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
如今,我省沿海城市无不举起“港湾城市”的大旗,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日益由传统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带动,转向城市和港湾互动的“双重”带动。
福州将从闽江时代跨向乌龙江时代,继而向沿海大发展: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强化港城互动,加快工业向南北“两翼”临港工业区集聚,让龙头在集中区“昂首”,链条在集中区“生长”。目前,东南电化、耀隆化工、青岛啤酒等一批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城区三环以内工业企业可望在3年内完成搬迁。随着壮大城市服务业、打造海峡金融商务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和长乐、连江、永泰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以及一批旅游综合体建设已初见成效。
厦门着力发展围绕杏林湾、马銮湾和东屿湾为主的环西海域发展区之“一环”,发展围绕同安湾、东坑湾为主环的东海域和同安湾发展区的另“一环”。翔安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安尽快形成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基地,集美结合高铁场站的建设形成厦门都市区的次中心。
泉州强化环湾区域的核心地位,引导城市和现代产业、高端项目、优质资源向环湾集聚。
发展城市群,做旺城市,山区也快步跟进:
龙岩,建设新罗、漳平、永定、上杭、长汀等产业集中区,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形成以环保产业、机械、机电、建材、冶金等产业为主的产业集中区;
三明,建设梅列、三元、永安、沙县等产业集中区,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的绿色农林业产业基地,形成以生物医药、机械、冶金、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产业集中区;
南平,建设延平、闽北、邵武、浦城等产业集中区,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形成以生物医药、造纸、机电、光电、有色金属、纺织等产业为主的产业集中区。
发展海西城市群,必须优化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导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互补,塑造城市网络结构和构建层级清晰的城镇体系。
沿此思路,沿海正在大力构建一批新型城市和卫星城。一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
晋江就是典范。长期以来,晋江给人留下了“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印象,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10年以来,晋江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重新编订城市规划,拟投入1010亿元,安排项目197个,把晋江打造成为一个滨海园林城市,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36亿元。如今行走晋江,只见高楼林立、绿地成片,一座现代化新城即将呈现。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42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既发挥小城镇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又承接城市群的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小城也有大计。安溪县龙门镇敢于“腾笼换鸟”,去年开始依法关闭了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及实心砖生产企业400多家,今年初实现石材开采加工全行业退出。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进行高起点、高标准总体规划编制,定位于打造“闽南旅游宜居公园城市和山海合作的枢纽城市”,目前大项目纷纷落地,备受关注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等正在紧张施工,不久后将崛起华东地区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和两岸金融人才培训基地、金融会议基地。
城市群,正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调整,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城旺、业兴、港兴。
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着力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城,以盛民也。”《说文解字》的注解,一语道出城市的灵魂:为民而生,为民而建。
城市建设,不仅是建一幢幢高楼,更要打造一个舒适怡人、有品位、有文化的宜居环境。这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体现。
如今,我们无论走进海峡西岸哪座城市,最让人骄傲的是天蓝、水清、空气清新。
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9%,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8平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我省拥有8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8个“省级园林城市(县城)”、172个“省级园林小区”和327个“省级园林单位”。
以前,我省在城市建设中也走过许多弯路,许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为建设而建设,千篇一律。
2002年,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25%,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2个百分点;垃圾处理率也只有65%。到“十一五”末,我省顺利完成所有县(市)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实现市县污水处理率60%、城市污水处理率70%以上;市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设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
蜕变,缘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特别是去年8月以来,城市建设战役列入五大战役之一,各地着力解决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短短一年间,城市面貌一新,功能得到较大的完善,品位得以较大提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在打好城市战役中,建设理念与时俱进,处处以人居环境为谋,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以景观综合整治为突破,迅速治“乱”;以绿化为攻坚重点,绿意更浓。公共交通得到重视,过去公交车行驶中“一溜烟”的现象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起来了。特别是城市公厕建设,仅经数月建设,全省累计新增公厕1229座。这些新增公厕标准高、管理好,使用率高,大开市民“方便之门”。
这是福州市民真切的感受:“榕城最近变漂亮多了,闽江两岸夜景好,街道清洁又明亮,城市道路延伸快,公共绿地点缀中,公共交通更方便!”特别是开展城市内河整治以来,不少内河水清鱼跃,两岸鸟语花香,内河又见市民泛舟。
在泉州,建设广场、公园、庭院、植物园等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小区成为花园式住宅区;打造沿路、沿江、沿海等景观带,既筑起了市区绿色屏障,又提高了生态质量;构建集防污、防洪、防潮、防淤等为一体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切实保护好晋江、洛阳江,凸显水乡特色,使城市更有灵气、更具生机。
在南平,美丽的山城更加靓丽,“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没有辜负郭沫若先生数十年前的赞誉。
……
东风荡漾,激情满怀。
城市群已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依托。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海西城市群正以奋进的姿态、强劲的实力、勃发的带动力向中国沿海城市群的重要一极迈进!(记者 吴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