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落实两千亿水利投资 实现“四水”目标

2011-10-19 15:45:17来源:福建日报

      今年九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省未来5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两千亿投资,全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福建发展提供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

      落实两千亿投资,实施10个水利重大项目,30个农田水利重点县、69个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138座水闸除险加固,186条中小河流治理,300公里海堤强化加固;1454座水库除险加固;1255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18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等“十百千万工程”,根本目标是实现“四水”。

  我省农村饮水安全覆盖面不宽,全省仍有千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城市供水安全度不高,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问题仍然严峻,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和生活用水中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大中型灌区渠系平均水利用率仅为55%左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打造“放心水”,就是要真正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重点是从源头上提高城乡饮用水水资源的质量。要把解决好目前存在的千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民生工程,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任务切实完成,通过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确保供水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全省饮用水质量,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全省人民真正喝上放心水。

  我省是水旱灾害频发省份,台风、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易发、频发、并发、重发是我省水旱灾害的主要特点。灾害常常历时长、频率高、强度大、灾情重,是全国汛期最长、防汛防台风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虽然我省拥有相对独立的水流域体系,但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以防洪为主或兼有防洪功能的水库数量严重不足,缺乏控制性骨干工程和综合利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偏低,洪涝台风灾害频繁仍然是心腹大患。打造“平安水”,就是要在变水害为水利方面下大工夫,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健全完善防汛防台风“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应急工作机制,加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海堤水闸除险加固,不断消除洪涝潮等“水患”问题,提高防灾减灾整体水平。同时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切实解决好特旱时节“水荒”问题,着力提高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我省雨量充沛,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446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从时间分布看,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4~9月份;从空间分布看,闽西北山区多,闽东南沿海少,降水分布从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较低的西北山区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递减,沿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多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闽东南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较严重,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目前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利用水平不高,闽东南沿海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高效水”,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结构不合理问题上,加快推进蓄水、引水、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构建全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大水网,形成“分区配置、三水并举、北水南调、纵横相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加强枢纽工程调度运用,进一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把农田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大力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全省基本农田实现旱涝保收目标;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加大农业、工业、生活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我省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河段、湖库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因水体污染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置,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安定稳定。打造“生态水”,就是要搞好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通过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加大水资源监测力度,加快水污染治理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不断改善水生态质量,搞好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做到河畅水清,让水使城市更漂亮、乡村更美丽、环境更友好、生活更幸福,达到人水和谐。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