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我省纳贤育才推动跨越发展

2011-10-25 09:13:55来源:福建日报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坚持科学人才观和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扩大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形成一支数量较宏大、结构较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出路在转变,希望在人才,支撑在科技,核心在创新。做好人才工作,是抓住我省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所在。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具潜力、最可持续的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

      去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10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五大任务、实施十项重大人才政策和十五项重大人才工程,并将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今年9月底,省教育厅对有关高校申报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进行了评审,共评出33名闽江学者候选人,其中特聘教授候选人14名,讲座教授候选人19人。此前,我省已累计聘任闽江学者122名。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我省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构建人才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人才集聚工程。省委、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3项政策,提出从2010年起,用5-10年时间,依托企业、园区、高校、科研和其他事业单位,引进3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近年来,我省共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100多人、省外中高层次人才1.2万多人,并建立20多个海外引才工作站。持续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省委组织部每年选派10名优秀领导人才出国留学,选派一大批信息、石化、机械等主导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发达国家研修,选派1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重点高校攻读MBA、EMBA。3月底,我省还与港澳签约15项人才合作项目,并在香港建立公务员境外培训基地。

      同时,省委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刚柔并济的引才策略,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加强与名校、强所的产学研合作,借智登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泉州市出台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实施意见,提出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享受“校企合作中投入的研发费用可用企业所得税50%加计扣除”等政策,促进理论研发与生产营运的深度融合;三明市近500家企业分别与189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项目超过1000个;漳州市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实施“蓝火计划”,与西北工业大学等50所高校联合申报产学研协作项目200多个……

      我省还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海西行”活动,累计邀请院士1091人次、专家2048人次参加“6·18”等活动。院士、专家进企业解难题、引项目谈对接,共签约对接项目53项,落地转化41项,承接技术攻关114项。特别是今年4月,中央组织部组织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来闽,一周内即达成30项合作成果,提出200多条建设性建议,解决200多个技术难题。

      此外,我省先行先试,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如,率先选聘台湾专才担任高校、科研院所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事业单位管理职务;率先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合作,对台胞开放178个职业工种鉴定,已有3500多人获职业资格证书;率先成立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12所高职院校与台湾17所同类大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率先开展台湾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对台开放28个考试项目,厦门长庚医院17名台湾医生首次在大陆获卫生高级职称;率先出台取得大陆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在闽就业办法,首次聘用台湾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率先引进台湾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海峡论坛、海交会、“6·18”等一批培育成熟的平台,促进了闽台产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人才的有效对接,10万多名台湾经营管理、研发技术高端人才入闽,成为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记者 谢贤伟)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