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福建立足实际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纪实

2011-11-16 09:05:32来源:新华社

      闽剧、莆仙戏、歌仔戏、客家山歌老树发新花,古城古民居的保护、老仓库老厂房的改造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文博会、茶博会、海峡论坛等独具海峡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近年来,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福建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挖掘和激活传统优势资源,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政策与市场合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做大做强“闽台缘”文化交流与合作品牌,不断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繁荣之路。

      “古为今用”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走三坊,逛七巷,这里的故事不一样,三坊七巷都是景,一步一换一个景,三坊七巷古韵浓,一墙一瓦一首歌。”这首快板童谣唱的就是素有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称的福州“三坊七巷”。

      为改变“三坊七巷”旧有“大杂院”的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从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亿元,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原则,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6月,“三坊七巷”荣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榜首,这一区域也随之成为休闲旅游热点去处。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大观园,也是福州城市精神的发源地。”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副主任叶子文说,“三坊七巷”是福州“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修复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续。

      为发扬光大独特的“闽都”文化,福州市近年来积极推进旧城的保护与改造,先后安排6亿多元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修复船政衙门等文物古迹;建成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福州昙石山遗址新馆;投入3亿多元将脱胎漆器、闽剧、寿山石雕等传统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成立闽都文化研究会,举办闽都乡学讲习所,大力传播闽都文化。

      福建素称“八闽”,地域文化纷繁多样,内涵丰富。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福建各地都相当重视传承、发扬和创新当地传统优势资源,比如作为客家聚集地的革命老区龙岩市,着力打造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客家土楼申遗成功,红色旅游红红火火,一曲“年年好、节节高”的欢庆歌舞成为广受好评的经典节目。

      具有千年历史的莆仙戏的新生成为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的见证。近年来,莆田市围绕“三贴近”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利用常年在城乡巡演的131个莆仙戏剧团,广泛开展莆仙古典大戏加演现代文明小戏活动,嫁接当代精神的莆仙戏成为充满活力和观众缘的地方剧种。

      莆田市文明办主任陈惠黔说,现代文明小戏将宣传教育内容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用群众乐见的形式、听得懂的语言、学得来的内容宣传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和公民道德,促进了乡风文明,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推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有一半以上剧团年演出达300天600场以上,一些优秀剧团年演出360天,每个剧团年收入增到80万元以上,形成了年产值超亿元的文化产业。

      政策与市场合力促进文化创新繁荣

      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于1986年的三明市歌舞团大胆改革,确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人事制度,成立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展多元经营,将舞台从戏院、剧场拓展至广场、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短短几年间,这个一度受困于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的老牌演出队伍获得了新生,收入从2006年不足3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450多万元,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福建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改革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金融、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今年4月,福建省文化厅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签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内,中国工商银行将为福建文化产业提供200亿元的意向融资服务。包括提供发票融资、商品融资和专利权、著作权、收费权质押贷款、文化企业联保贷款以及直接融资等金融服务。

      为振兴和繁荣文化产业,近年来福建挖掘全省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影视产业园区、新闻出版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文化园区基地,不断增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在鹭岛厦门,岛内越来越多的旧厂房、旧仓库变身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地,不断创造出变废为宝的“绿色财富”。武夷工贸曾是当地的大型工业厂区,如今,这里汇聚了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服务设计、景观设计等文化企业。曾经机器轰鸣的厦门牛庄,建成了一个文创专业市场街区、一条文创街、一个文创培训基地、一个创意时尚发布中心。

      经过多年的培育,文化产业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福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2.8个百分点。2010年福建文化产业占GDP的4.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7位。

      民间资本成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介绍,2010年,福建全省民营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33.4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的88.7%。近年来,以网龙网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家民营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据了解,福建下一步还将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

      发挥“五缘”优势 打造两岸共同精神家园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别具“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对台优势。近年来,福建以打造两岸共同精神家园为宏旨,积极搭建各类对台交流平台,推进两岸在影视、图书、动漫各领域的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不断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日在厦门闭幕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两岸的819家文化企业参加了此次交易会。其中,台湾的文化企业和机构共计349家。此次交易会共签约项目155个,总签约额为359.71亿元人民币,涉台项目签约额为41.46亿元人民币,。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岸文博会在文化投资贸易、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此次来厦参加的文化企业和机构首次覆盖了台湾各个县市。”厦门市副市长臧杰斌说,海峡两岸文博会已经成为大陆吸引台湾企业参展最多的综合性文化展会。

      与此同时,福建已成为大陆对台出口图书最多的省份。日前在厦门闭幕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海峡两岸参展单位共计650家,其中台湾出版机构参展数量高达269家,包括五南文化事业机构、三民书局、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远流出版事业公司等台湾主要出版机构。

      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另一大特色是突出民间性、基层性和草根性。近年来福建在培育两岸共同民间信俗、共襄文艺盛举方面着力深广,以被称作两岸民众“嘉年华”的海峡论坛为例,“民众多”、“神明多”、“宗亲多”成为三届海峡论坛的显著特征之一,论坛各类活动总是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百姓唱大戏、唱好戏。

      最近在厦门举办的2011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台北朱宗庆打击乐团、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廖末喜舞蹈团、美江舞蹈团、金门县舞蹈协会、基隆市建德初中舞蹈团等来自台湾的6个演出团和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蹈团等5个团队一道,举办了13场演出,吸引两岸数万人次前来欣赏观看。

      台湾艺术家朱宗庆说,因为语言相通、信俗相同,带有台湾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在福建很受欢迎。而随着更多民间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更多普通民众心手相牵,两岸文化合作将收获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