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精心组织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在全省各地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到群众心坎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我省精心组织宣讲工作,积极配合中央宣讲团来闽宣讲,组织省委宣讲团深入城乡基层,有力带动各地做好面向基层的宣讲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共开展各种形式宣讲活动1.2万多场,直接受众超过100万人次,在八闽大地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统一了思想,凝聚起力量。
四进基层,做好精神“宣传员”
把宣讲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省委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先后带队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高校,在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互动中,把宣讲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在“四进”活动中,宣讲团认真倾听基层声音,强化百姓视角,让每一场宣讲都契合听众心声。在泉州蓉中村,围绕“农民需要什么文化产品、农家书屋的书籍合农民的胃口么”等话题进行专题宣讲,互动十分活跃,气氛十分热烈。
宣讲活动深入基层的过程,也是直面问题、回应关切、解疑释惑的过程。在福建师范大学和莆田市,宣讲团围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传承传统剧种等问题,既生动讲解、又认真回应,既深入阐释有利条件、又讲清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增强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信心。
在“四进”活动中,各宣讲团成员用群众的语言、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阐释全会精神在理论上的新概括、政策上的新突破、举措上的新实招,通过真诚与群众沟通,有力凝聚共识。
四个结合,搭建宣讲“大舞台”
积极拓展各类宣传平台,各种文化阵地联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宣讲网络,推动全会精神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传播。
把高端论坛与百姓讲坛结合起来。办好“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海西大讲堂”、“东南论坛”等品牌论坛,邀请知名学者解读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把舞台交给群众,多形式、高密度、成规模地开展市民讲坛、村官讲坛等活动,使整个宣讲活动既有高品位、专业化的高端论坛,又有“土专家”、“田秀才”的百姓说理。
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发挥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推出一批深度报道和言论评论,使全会精神落地基层、走近百姓。
把文化阵地与农村“三堂”结合起来。发挥好农村祠堂、庙堂、废旧礼堂“理论学习角”作用,抓住节庆、圩日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进农家”活动。
把社会宣传形式与理论进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宣传栏、标语、墙报等社会宣传形式,组织展览展播展映活动。把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编成小段子、小册子、小诗歌、小戏剧,在城乡广场、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广泛传播,使基层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四支分队,打造传播“轻骑兵”
为扩大宣讲覆盖面和渗透力,我省组建媒体、理论、文艺、业余四支宣讲小分队,以群众观点、群众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机动地进行宣讲。
中央驻闽和省主要媒体采编人员,结合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赴龙岩老区开展宣讲采访活动,走到普通劳动者中间,面对面宣讲全会精神,引导大家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组织各级党校、讲师团、社科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理论骨干,深入基层开展“菜单式、点播式”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各级文化单位深入开展采风活动,运用快板、小戏、舞蹈等进行演出,推动全会精神的具体形象化。福建人民艺术剧院、芳华越剧团、艺术职业学院、福州群艺馆等开展汇报演出100多场,泉州、莆田、南平等地组织文艺小分队进基层,既宣传了全会精神,又展现了文艺创作丰硕成果。
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和教师、文化志愿者、农村文化能人等的积极性,发挥全省1.4万多名村级文化协管员扎根基层的优势,组建百姓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业余宣讲队,进村入户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此外,我省坚持打组合拳、打总体战,把宣讲融入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文化下乡、精神文明创建等宣传思想文化各项活动之中,不断扩大宣讲活动的整体效应。(记者 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