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2011年全省九个设区市政协积极推动海西文化发展繁荣剪影

2012-01-08 09:20:30来源:福建日报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1年,我省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围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言献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为促进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履职。

  下面撷取我省九个设区市政协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主动服务文化繁荣发展,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几个片段进行回放。

福州市政协:弘扬闽都文化 壮大文化产业

  福州市政协围绕弘扬闽都文化、壮大文化产业目标,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和界别作用,持续建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方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有力地推进了福州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围绕中心,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视察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针对其绿化、临街文保单位门面装饰、夏季公众纳凉及经营管理等问题,提出8点意见报送福州市政府,得到重视和采纳。组织文化、教育界别委员与闽江学院、省市各界部分专家学者,就“探讨闽都精神,推动文化强市”课题进行联合调研座谈,提出《关于组织实施“弘扬闽都文化 打造福州精神”工程的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突出界别,主动视察,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界别作为履行政协职能的重要载体、团结联系各界群众的重要纽带和反映社情民意重要渠道的作用,组织引导政协委员对福州市“十二五”重点发展的现代传媒、工艺美术、设计创意等七大行业,加快建设中国·东方漆空间创意园、海西动漫创意之都、海峡(连江)文化创意基地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努力构建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进行视察,积极建言献策。

  发挥优势,拓展平台,深化榕台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海西对台“五缘”优势,利用福州海峡两岸交流协会这一平台,拓展榕台文化交流合作空间,促进榕台双向文化交流,为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作出贡献。由福州市政协牵头举办的连续八届榕台青年夏(冬)令营,与台南师美学会、南投投缘画会联合举办的两岸两市美术交流展和两届《亲情海峡·彩虹书画——榕台中小学生书画交流展》,为两岸文人和数千名大中小学生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品牌效应持续发挥。

厦门市政协:助推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厦门市政协贴近时代脉搏,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体市民素质的大事,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服务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积极助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等各方面建言献策,做足政协推进文化发展繁荣这篇大文章。去年,厦门市政协确定的39件重点提案中,事关文化发展的重点提案就达11件。在政协的有力推动下,厦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文化辐射力得到提升。

  厦门市政协积极协助举办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世界剧协代表大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戏曲节、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以及海峡两岸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赛事和重大文化活动,提升了厦门的城市形象。日前,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成功在厦门举办,社会各界热情参与,群众诗歌诵读活动广泛开展。

  厦门的区位特点和优势决定政协工作要在对台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厦门市政协积极助推厦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提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次,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通过创办厦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搭建对台交流文化平台,市政协先后主办、协办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厦门、金门乡情国画巡回展”、“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展”等活动,大力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漳州市政协:秉承传统 彰显特色

  挖掘保护漳州海商文化,积极推动“海丝”申遗,是十一届漳州市政协履职的一个亮点。

  委员们通过深入调研,提交《关于漳州参与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精心打造了海商论坛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交流,弘扬海商精神,挖掘“海丝”文化内涵。目前,海商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二届论坛还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及其他5个捆绑申遗城市的代表参加,进一步为漳州“海丝”申遗提供了有力的学术论证和智力支持。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把漳州市纳入我国五省六市“海丝”捆绑申遗城市。

  着力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市政协就制定实施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特色资源、做强文化产业、推进两岸民间交流、扩大实验区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得到采纳落实。漳州市政府决定投资5000万元加快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委员们深入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漳州全市幼儿园、小学普及闽南语教学。

  突出血缘关系,做好漳台族谱对接。目前,市政协已收集漳台族谱1000多部,其中台湾族谱400多部,整理迁台记录8000多条以及数百名漳籍近现代台湾政商名人资料。创办漳台族谱对接网站,实现网上一点通,为台胞、海内外乡亲及研究人员提供对接服务,已有1.8万多人次点击。制作《漳台血缘》专题片,展现两地源远流长的血脉情谊。以漳台民间信仰为纽带,突出打响开漳圣王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了漳台民间社团、村社、宫庙的对接联谊。

泉州市政协:协力推进文化发展

  泉州市政协紧密结合泉州文化工作的实际,协力促进泉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突出政协履职重点,编辑出版《“晋江经验”专辑》史料,重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具有历史典型意义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经验或重大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提案办理落实。发动委员深入调研、撰写文化方面的提案,十届泉州市政协五次会议共提交文化方面的提案27件,主要涉及助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泉台创意产业对接、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保护华侨古民居等。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和开展提案办理工作“回头看”等,促使提案得到了有效办理,不少意见建议被采纳。

  组织文化专题调研。开展涉台文物保护情况调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晋江、南安调研。委员们就进一步加强涉台文物保护献计献策,撰写了《加强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开展艺术创作与生产情况调研,委员们就进一步促进泉州市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建言献策,撰写了《泉州市地方戏剧创作与生产的几点建议》。开展少数民族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组织民族界、文化艺术界政协委员深入石狮市、安溪县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助力泉台文化交流。市政协编印《共和之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作品选》,两次组织在泉就读的港澳台侨学生,开展以“看海西 爱泉州”为主题的活动,增进他们对祖国和故乡的认同感。

三明市政协:文化大发展 争创大作为

  服务文化体制发展,挖掘三明特色文化,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三明市政协不仅鼓与呼,通过调研视察、提案建议等形式献计出力,而且身体力行,在尽心履职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典型引路才有示范效应,三明市政协关心三明市歌舞团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明例证。委员们深入调研,提出了三明市歌舞团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促使歌舞团迈上健康发展之路。于是,送戏下乡的流动“大篷车”,走遍三明城乡大地,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曾经无戏可演,到如今好戏连台,每年演出场次在200场以上,三明市歌舞团自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实现了“大变脸”,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打造客家文化品牌,成了三明市政协工作的重点:在“精”、“特”、“活”三字上下工夫,按照“龙头”精品进行一流的策划、包装和改造、修复,广泛开展“三明十佳客家民俗”等评选活动,建设三明客家特产、美食一条街,推出一批具有三明客家祖地特色的大型山水综艺节目,让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政协的推动下,三明农村文化建设铺开,农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沙县肩膀戏走南闯北,泰宁梅林戏风风火火,永安山歌此起彼伏……“一县一品”的农村文化崛起,使“送文化”变成了更为精彩的“种文化”,三明城乡大地上文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莆田市政协:深入调研 认真履职

  莆田市政协着力在领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以履职的实际成效,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独特的对台优势,不断提升莆台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市政协组织有关委员和专家,加强对妈祖文化的研究,推动妈祖信俗成为我国第一个信俗类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与台湾妈祖文化机构特别是知名人士的联系,推动台湾六大旅游机构协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促进两岸文化、旅游交流。

  委员们把推动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献良策、办实事。围绕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长远发展问题,委员们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持续关注古典家具产业发展,彻底改变企业小型分散、家庭式作坊的落后状况,抓整合、促规范、进园区、上规模等建议,为莆田市委市政府制定打造千亿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在认真调研、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向省政协全会提交《关于扶持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的提案,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被《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采纳。

  莆田市政协把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作为履职的工作重点:全力保护和抢救古老剧种莆仙戏,牵头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研究,校注出版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编印出版《莆仙话》、《莆仙戏》、《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文化三十年》、《莆田二十四景》等文史资料专辑,着手策划《莆田名人丛书》、《莆田艺雕文化丛书》、《莆田民俗文化丛书》,彰显了莆田地方历史文化底蕴。

南平市政协:让朱子理学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南平市政协注重在促进闽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上下工夫,组织委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朱子理学源远流长,如何让其焕发新光彩?2008年以来,委员们深入调研,以大会发言、提案等形式,向南平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发挥朱子资源优势、推动闽北文化发展,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朱子文化品牌等建议,提交了恢复朱子传道授业之所“武夷精舍”牌匾、向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申请发行《朱熹》纪念邮票等提案。2010年,适逢朱熹诞辰八百八十周年,《朱熹》纪念邮票正式发行,并一举夺得当年全国最佳邮票殊荣。这套由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范曾采用武夷山元素设计的邮票,以全新艺术造型诠释朱子的开放胸襟和博大情怀,把理学大师形象搬进方寸天地,让古老的朱子文化走下学术殿堂,大师风采渐渐为山区人民所乐道。

  朱子文化在台湾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有效载体。南平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组织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和作用,以朱子文化交流为平台,鼎力协助开展两岸朱子文化之旅、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组织两岸20多所知名学府的学者、教授,到闽北寻访朱子遗迹,品味中华传统文化;参与海峡论坛·朱子文化节系列活动的筹备和执行工作,协助赴台邀请相关人员出席论坛;协助市委、市政府组建朱熹故里代表团,赴台湾新竹县、嘉义市参加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等系列活动。

龙岩市政协:弘扬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

  龙岩市政协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注重发展弘扬龙岩传统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履职,积极出力。

  开展调研视察,主动参政议政。市政协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精心选题,先后组织委员开展“龙岩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关于龙岩客家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若干建议”、“加强网吧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关于龙岩中心城市文化建设”等文化方面专题调研,形成相关调研报告,得到龙岩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组织了福建土楼申报世遗工作等视察,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发挥委员专长,扩大政协影响。为弘扬客家文化,打造闽西客家祖地优势品牌,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市政协建议并助推龙岩市客家族谱赴台展被列入省台办重点项目。客家族谱在台北市、台中县、高雄市和苗栗县等地巡回展览,展出了各个时期的客家族谱180部(册)、88个姓氏展板129幅以及60个姓氏资料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台湾岛内引起很大反响。其中有80个姓氏族谱资料与台湾有直接联系,充分体现了闽台客家同宗共祖、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

  发挥文史资料作用,弘扬优良传统。为展示龙岩老区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市政协牵头组织闽籍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编辑出版了《湘江战役中的闽西儿女》和《永远的丰碑——闽西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励人们缅怀湘江战役牺牲的闽西英烈,弘扬老区革命传统,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

宁德市政协:发挥政协优势 积极建言献策

  助推文化建设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宁德市政协切实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重大课题,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积极为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去年11月7日,宁德市政协组织召开各界人士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会上大家就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等积极发表意见建议。11月24日,市政协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研讨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具体实践,促进了闽东地方特色文化、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与发展。市政协还主动围绕闽东红土地文化研究,闽东畲族文化、木拱廊桥文化传承和保护等,积极引导文艺界委员围绕文化建设中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体制的改革等积极建言献策。

  宁德市政协充分发挥开展文史工作的优势,深入挖掘和整合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做好“三亲”史料的抢救和征集工作,促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人民政协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通过组织各种学习会、报告会和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引导政协委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鼓励支持政协委员投身于文化建设,多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努力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为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严顺龙)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