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工业砥柱立中流

2012-01-15 10:46:12来源:福建日报

      开局之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环视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物价上涨压力相互交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我国经济正遭受严峻的考验。

  审视自身,大事难事叠加、机遇挑战并存,福建正处在加快发展,赶超东部平均水平的关键阶段。

  开局之年,又是捷报频传的一年。

  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果断部署,各地各部门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现了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总量做大。工业增加值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结构优化。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并向适度重化提升,轻重工业比例约为47∶53,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36%以上。

  ——质量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6以上,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8万亿元,增长26%;实现利润1350亿元,增长26%;全员劳动生产率21万元/人,比上年提高3.5万元/人;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3%。

  工业,无愧于福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应对有效

“6+6”切中要害 工业稳步增长

  工业是我省实体经济的主体,只要工业不出现大的起落,全省经济就会保持总体平稳;

  工业是我省社会稳定的支撑,全省工业从业人数超630万,占就业人数的1/4强。工业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的重要来源;

  工业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赶超东部平均水平,关键也在工业。

  然而,形势逼人。

  去年初以来,受原材料、资金、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和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不少小型微型企业出现停产甚至倒闭。我省工业增速从去年初以来也持续回落,尤其是到了9、10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4.2%。

  形势复杂,省委省政府洞若观火,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10月中旬,省政府出台十二项金融和财税措施,力挺小微企业。

  “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还必须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能迅速见效的举措,迅速扭转下滑趋势!”省领导明确指示。

  11月中旬,紧锣密鼓推出6项措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

  12月上旬,再出台6条补充措施,进一步为企业发展解渴。

  令企业负责人们兴奋的是,“6+6”措施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招招切中要害:

  ——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太多,出口企业不敢接单。10月份,工业“晴雨表”的用电指标,由正常的每天4.1至4.2亿千瓦时,降至3.9亿千瓦时。

  奖!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以每千瓦时电奖励0.1元的形式,支持后两个月的当月产值比10月份增加1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11月,工业用电量就上来了,比10月份增加4.27亿千瓦时。”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说。

  ——融资环境困难,相当部分小企业很难从专业银行贷款,一些龙头大企业也出现资金紧张状况。

  增!各金融机构在原有信贷规模、投向重点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向总部争取信贷规模,12月份新增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约145亿元。我省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一些消化成本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将江海堤防工程维护费由原来按工业企业上年销售收入的0.9%。改为按流转税额的0.9%。征收,对涉及工业企业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水土保持补偿费暂缓征收,并将减负时间由半年延长至年底。仅缓交“两税”,可为全省企业减负30亿元以上。

  “一系列政策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一些企业在8、9月连续亏损的情况下,坚持稳住生产、稳住职工队伍。”在12月份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上,各地分管工业领导在汇报中传出积极的信号。

  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1亿元,较上月增加40亿元、增长17.1%,增速回升2.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终于扭转了连续8个月环比下降的态势。12月份工业增加值763亿元,较11月增长72亿元,月度工业总量创历史新高。

保障有力

“不拉闸、不限电” 煤电油运充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去年初以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出现近年来最为紧张的局势,全国20多个省区出现缺电现象。

  我省也面临严峻形势:特枯年份水电“出力”同比减少47%,而用电量增速位居全国第三,特别是迎峰度夏期间,电网用电负荷频频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若电力供应不足,不能开工生产,订单如何完成?不少企业顾虑重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确保实现迎峰度夏“不拉闸、不限电”目标,保民生、保发展。

  5月19日,省政府转发了省经贸委关于2011年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可能影响我省电力供应的问题,强化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

  面对煤价不断上涨,部分燃煤发电企业甚至出现“发电越多亏损越大”的情况,我省启动了火电厂电煤库存与“三公”发电量挂钩考核办法,鼓励电厂多存煤;并采取存煤贴息、兑现脱硫电价、外送电部分加价和暂缓、减免部分政府规费等办法,为企业“减负”,支持燃煤电厂应对困境。

  去年7月,正值全国性的电荒愈演愈烈之时。在上海举行的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投资恳谈会上,“福建省不但自身电力供应充足,还向华东电网送电。”令现场的来宾们对福建的投资环境刮目相看。

  去年,我省各部门全力配合,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保障生产要素攻坚战——

  煤,虽然我省煤炭主要靠省外调运,但即使在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时期,各大火电厂电煤库存都保持在满负荷发电20天以上。电煤充足,全国少有。

  电,全省累计发电1578.7亿千瓦时,增长16.4%。我省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未拉闸限电的省份之一,周边一些缺电省份企业纷纷把出口订单转到我省生产。

  油,去年第四季度,国内一些地方出现“柴油荒”,一些加油站出现购油排队、限量供应的紧张状况。我省加强监测,合理安排采购、调运、销售和库存,确保了省内市场“不断油”。

  运,强化运输综合协调,确保煤炭、成品油、水泥、化肥等重点物资铁路运输需要。去年全省货运量6.83亿吨,增长10.91%。

服务有方

建立联动机制 服务力度空前

  服务就是解难题。

  去年,面对复杂的环境,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如何为企业排忧解难?关键在于及时掌握情况,尽快帮助解决,见招拆招。

  纵向——工业主管部门形成省、市、县分级协调、上下互动的机制。强化了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省级增长点项目的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市场开拓等问题。

  横向——建立由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促进工业稳定增长联动机制。

  每季度召开的全省工业运行分析调度会前,省经贸委都通过各地和福建省工业企业服务网等调查摸底、收集问题,发文给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按规定,各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一周内要到企业落实,在分析会上提出解决意见。部门解决不了的,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

  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全球最大的红木原材料交易中心和红木古典家具展销中心——华南城项目成功落地仙游。然而,该项目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莆田市和仙游县均无法满足要求。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发文给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厅迅速组织调查,并于去年8月召开的第四次季度全省工业运行分析调度会上拿出了解决办法,其中,省里安排1340亩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去年,省政府召开的五次季度全省工业运行分析调度会上,共协调解决了各地提出的133个问题,其中民企对接项目56个。

  同时,省政府还把重点企业融资、工业企业候工楼及保障房建设、工业企业技术工种培训、支持地产品开拓省内市场作为专题予以协调服务,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双向服务,形成服务常态化,及时破解了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个重大问题:

  通过发挥铁路运输协调机制作用,为青松股份、青山纸业、福建能源集团、三钢集团等重点企业协调解决铁路运输问题47个;

  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组织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全省工业从业人数新增21万人;

  重点扶持工业企业抱团建立省外福建产品营销中心、利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拓省外市场,推进闽货特色产品进入中石化全国加油站便利店销售……

  “措施有力、协调有效。”我省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挽狂澜于将倒之时,唯有砥柱当之无愧。

  回首去年,工业有力推动了福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展望今年,抓项目、抓运行、保要素、拓市场,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必将成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骨干和支撑。 (王永珍)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