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推进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

2012-01-31 11:00:08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推进电子信息、石化、机械、汽车、船舶、食品、医药等产业更高层次的对接,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引进台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强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有利于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有利于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面提升福建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闽台两地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近年来,福建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努力构建对台交流平台,主动承接台湾产业外移,先后推出《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关于实施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若干意见》等加快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在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中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1月至11月,福建共批准台资项目349项,合同台资13.2亿美元。到2011年11月,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增至60多家。福建对接台湾制造业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优势产业对接层面提升,电子、汽车、石化、机械等行业对接成为闽台产业对接的重点行业;二是产业对接以园区为载体,目前,除福州、海沧、杏林、集美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成为两岸产业对接的集中示范区外,其他各类园区也成为闽台产业对接的重要载体,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对接领域不断拓展,闽台产业对接在产业规模、行业领域上不断扩大,对接内容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石化、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台资项目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与规模效应。

  “十二五”期间,福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

  建立深度对接机制。《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明确规定,“研究双方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协调解决双方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ECFA的签署为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福建应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先行试点,具体落实ECFA协议。福建可以考虑在ECFA协议的基础上,透过制度性安排,主动加强与台湾“两岸搭桥专案办公室”、台湾行业协会等产业合作对接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协商设立“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机构,加强对闽台产业对接工作的协调。该机构可在闽台两地互设办事处,共同推动两地制造业合作与对接,同时,牵头定期组织产业合作对接会、研讨会、展览会等。

  创新深度对接模式。一是创新产业流程对接模式。以闽台两地企业间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构建产业链,或将一条业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形成产业链“对接机制”。二是创新产业基地对接模式。以闽台两地科学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等产业基地为依托进行深度对接,实现产业共生发展与聚集效应。三是创新产业技术对接模式。闽台两地企业可以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实验室、研发机构,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成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闽台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课题联合攻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四是创新产业标准对接模式。依托制造业各类行业协会,将福建“地方标准”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结合,设立“闽台共通标准”,实现两岸产业技术、规格、计量标准互认互通,为统一产品及零部件的技术、规格打下基础,为闽台制造业深度创造条件。

  找准深度对接重点。要选择闽台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制造业子行业来对接。一是鼓励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与台湾对接。重点选择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实现主导产业裂变式增长和跨越发展。同时,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鼓励具有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协作配套能力的制造业项目对接。以龙头企业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构建产业“航母”集群。三是根据不同地域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找准深度对接的产业领域。

  搭建深度对接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搭桥项目”平台。台湾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提出“搭桥项目”方案,选取两岸可以优势互补并具有巨大商机或发展潜力之产业,建立共同研发、共同生产、产销合作、共同投资的合作机制,并提出15项优先进行交流合作的产业项目。福建应根据“搭桥项目”方案中提到的产业项目,积极联络,主动对接。二要充分发挥已有开发区、投资区的作用。发挥福州、厦门、泉州国家级和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台商投资区的平台作用,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推进电子信息、石化、机械、汽车、船舶、食品、医药等产业向园区聚集。三要推进闽台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加快闽台先进制造业产业对接集中区、闽台产业对接专业园区建设,建设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闽台产业对接集中区。

  规划深度对接布局。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的“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的目标,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的空间布局为“五区七园”,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及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等“五区”,以及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福州青口工业园区、福清洪宽工业园区、晋江机械制造园区、南靖精密机械园区、福安东园电机园区、莆田高新技术园区等“七园”。以闽江口、湄洲湾和厦门湾为重点,形成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加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集聚发展。

  提升深度对接水平。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是在闽台制造业既往合作基础上的产业规模的扩大与产业档次的提升。今后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要着力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在提升深度对接水平中,要特别重视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同时,积极推动建立闽台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台资企业来闽建立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营销中心。

  优化深度对接环境。一是要落实政策。真正用足用好中央赋予的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 原则,进一步落实台商投资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类项目进出口减免税政策,优先提供对接项目用地和加大金融支持。二是要改善政务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挥台商投诉协调中心的职能作用,优化台商投资软环境。三是要充分利用展会平台。依托“5·18”、“6·18”、“9·8”等平台,抓好方案策划、项目筛选、组团办展等工作,为闽台项目对接洽谈会或对台专业招商活动等,促进闽台对接项目生成,深化闽台产业对接提供服务平台。四是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改善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的产业配套环境,推进闽台制造业的深度对接。(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杜强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