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加强流域生态系统管理

2012-01-31 11:08:49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5%左右,流域对全省经济、环境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必将对福建林业和绿色增长产生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管理是流域管理的新模式和新要求。福建流域的生态系统管理是建设绿色屏障、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和谐家园和实现环境优美的重点与核心,也是林业和绿色增长的突破口。

  福建水系发达,主要水系包括闽江、九龙江、晋江、敖江等。闽江是福建最大河流,称为母亲河,由闽江干流和沙溪、建溪、富屯溪等支流组成,发源于闽赣和闽浙交界的杉岭、武夷山、仙霞岭等山脉,流经南平、三明、宁德、泉州、莆田和福州6市36县(市、区),至福州琅岐岛注入东海。其流域面积虽仅为黄河的1/12,但水量是黄河的1.25倍,且水量变化较少、含沙量也少。闽江支流众多,水系河流总长6107km,主流全长559km,流域面积60922km2,约占全省面积的50%,流域面积在我国河流中居第12位,流域人口约占福建全省人口的40%。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江,发源于福建南部的玳瑁山脉,流经龙岩、漳州和厦门3市14县(市、区),经厦门港注入台湾海峡。其水系河流总长1923km,流域面积14741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2%,既是流域内耕地的灌溉用水之源,也漳州市和厦门市供水的主要来源。位居第三的福建大河流为晋江,流域面积5629km2,流域经济产值占泉州80%以上,也是泉州及其下游生态和环境供水的主要来源,是泉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且该流域与九龙江流域构成闽南金三角核心地带。福建流域不仅提供重要水源、保障通航,盛产优质木材、粮食、水果及水产品,而且蕴藏着无数的自然资源,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流域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80%以上。福建流域地位显赫。

  福建地理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土地资源紧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工矿企业的不合理布局及其“三高一低”的运行格局,加上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水质下降,水体污染加剧,库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饮用水资源受到影响。二是水肥流失,地力下降。三是泥沙量增加,致使河道淤积,水利设施报废,水旱灾害剧增。四是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树种结构、树龄结构、林种结构不合理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化,使森林调洪蓄水能力降低,生态功能降低。为此,2011年省政府投入约23.9亿元资金用于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见,福建流域影响深远。

  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经过一系列的治理和实践,田纳西河流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流域管理模式是一个成功典范。其成功在于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其成就在于使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进入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阶段,成为最好的河流系统,并生产大量廉价电力,带动流域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流域区内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这对目前福建流域管理具有重要启迪。流域管理是为充分发挥特定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该流域为单元,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配套相关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及其他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整个流域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综合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流域内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全流域综合效益最大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观,从流域环境、资源与发展三个层面考虑,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流域经济系统和流域社会系统的复合巨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方向。实践证明,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管理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耦合,从而实现流域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流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以流域为特定地理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核心就是发展与流域资源相关的生态产业。福建要加强流域管理,推进流域经济发展。

  创新流域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福建区划界定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保护好、经营好、利用好生态公益林是流域经济增长的基础。首先要保护好、维护好4294万亩生态公益林,各级政府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的监管模式与补偿机制。其次要利用好、开发好生态公益林,提升生态公益林的资源非木质利用水平,包括森林资源限制性利用及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化,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确保福建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

  创新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将生态和经济上存在互补的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组织在一起,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有序配置而构建的一种土地综合利用系统。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要素、多物种、多功能的集综合性与开放性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通过构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支撑流域经济发展,是保障流域经济、自然、生态和文化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源泉。福建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既可采用“林果-作物”立体生态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模式,创新优质高效特色农林业,也可构建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工-农业”优势互补模式、“农-林-水”循环经济模式。

  创新循环经济模式。福建流域环境污染严重,治理畜禽养殖业和工业污染的基本途径是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且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正是绿色GDP核算的立足点,从而确保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福建圣农集团的做法是闽江上游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案例。圣农集团打造肉鸡主业链,完善生物工程和有机种植副业链的“一主两副”循环经济产业链,将“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物流模式创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组织、协调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和资源使用量,且将上游环节污染物变成后序环节原料,形成循环链条。

  创新清洁发展机制。水资源是福建流域的重要资源,也是优势资源,开发好水资源是发展流域经济的重要方向。主要流域建造水电站,不仅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而且应与国家能源战略接轨,纳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现双赢。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已着手探讨发展绿色水电,福建优势在于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涵养着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如何转化为电力资源优势,田纳西河流域电力资源开发模式值得借鉴。而绿色水电是建立清洁发展机制的重要保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对接既是对国家节能减排的贡献,也是实现区域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

  创新森林旅游经济。福建流域境内群山连绵,林海广博,武夷山、梅花山、龙栖山等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量原始森林,生物、人文、地文和天文资源丰富,蕴育着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处(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两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21家、国家地质公园8家等,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齐全。福建旅游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及其产品深度开发等,均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应打造世界品牌、扩大海峡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通过构建旅游圈实现旅游产品的区位互补、资源互补与产品互补。可借鉴台湾观光林业模式,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具有的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森林浴等提供场所。

  创新协同管理机制。建立流域管理机构,并构建合理的权利结构,是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保证。编制流域规划是流域管理机构进行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是流域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也应有所不同,集中体现在对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及土地资源的管理层面上的参与、共享、制衡,如将流域水电开发的部分收益对原居民进行补偿,用于流域社区保护与教育,规范流域采砂权以筹措流域生态恢复的资金等。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如培育林木和花卉新品种、集成森林生态栽培技术、革新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提升林农渔经营水平及其产品附加值,提高流域全民素质,加强流域管理立法等,均是实现福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导)

作者:吴承祯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