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推进民企“二次创业”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泉州作为全省民营经济的龙头,如何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加快实现经济量的扩充、质的跨越,已经成为全市上下推进新一轮30年发展,必须认真回答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在更高起点上奋力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力争把泉州建成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多作贡献。
◆二次创业 正当其时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了30多年的“一次创业”,民营企业专注实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今天泉州的地位,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最牢靠的经济基础。尤其是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管理创新、改制上市,千方百计稳住大盘、固本培元;着眼于长远发展,全力打好“五大战役”,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为产业布局调整、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打基础、造环境。全市民营经济逆势而上,目前,已有3万多家民营企业,其中,亿元工业企业近1500家,上市公司74家,形成了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30多年的发展,泉州形成了全省最大的经济总量,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步入新世纪,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泉州的发展速度慢了。“一次创业”成功之后,泉州的经济如果不能在“量”的积累中,加快实现“质”的提升,支撑再一个30年发展的动力,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与科学发展的趋势相比,泉州的经济“大而不强”,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亟须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尤其是近年来,普遍性缺工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全市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吸纳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200万人,但广大中小企业用工需求缺口还是很大;一些地区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40%至50%临界线,环保历史欠账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窘迫。与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泉州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没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城乡差距就难以缩小,就难以建成人民生活质量好、文明程度高、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经过30多年的“一次创业”,泉州民营经济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升跨越的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泉州要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着力建设民营经济的乐园;力争至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达14000亿元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5家以上,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5个以上。
◆转变提升 开创未来
新一轮创业,起点更高、挑战更多、机遇宝贵,要靠什么来往前走?
首先,专注实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泉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决不能放弃有市场、有利润、有就业的制造业,应当保护好、发展好实体经济,打造泉州制造和创造的双重优势。当然,新时期的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要大力支持企业立足主业、根植本土、发挥优势,围绕实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改制上市、发行企业债券,更大范围调动、利用社会资本,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专注实业,很现实的,就是把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努力做到最好。民生产品永远都有市场,传统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能量,正在加速释放,消费拉动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泉州的制造业,还可以做得更大更强。泉州传统产业的许多企业,已经形成了自主品牌,掌握了广阔的营销渠道,完全有实力锤炼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专注实业,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产业“联合舰队”。泉州的产业集群,顺应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趋势,也得益于乡土团结的人文环境。很多企业都是从家族式经营开始,抱团创业、守望相助、分享经验、携手共进。像证券市场“泉州板块”的形成,与企业的互帮互促,有很大关系。当前,民生产品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抓龙头、铸链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企业填平补齐产业链,把产业的配套成本降到最低,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第二,永远创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泉州许多企业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像中宇、九牧等企业,用1个“机器人”,可以完成30个工人的工作量。面对环保“硬约束”,许多企业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像南安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基地,德化陶瓷节能降耗达40%等。如今,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正在引发泉州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性革命,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五年内翻了一番多,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居全省首位,增幅达60%。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问题,是决定“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是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企业敢不敢进入新兴领域,很关键的一点,也是看企业家敢不敢用人才、有没有人才储备。当前,许多企业家不仅在员工教育培训、社会保障、薪酬激励、晋升考核等方面持续投入,而且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等,把引才的视野拓展到国内外。泉州是创业型城市,民营企业众多,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广阔,只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打造好城市“大环境”,营造好政策服务“小环境”,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爱拼敢赢。这种精神,流淌于泉州人血脉之中,是泉州赖以立业的“传家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企业家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经历了各种坎坷,很多看似不可能的经济现象,都在泉州一一发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泉州企业家在一无所有中,一步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同样的,如果这种精神消退、甚至丧失,这个基业就会被葬送!泉州的企业家精神,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爱拼敢赢,这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很好地继承、弘扬光大。当然,面对创新转型、“二次创业”的新要求,企业家们光有胆识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科技头脑、经济思维,“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敏锐把握趋势、顺应规律,为爱拼敢赢注入开放、创新、变革等时代内涵,才能够打造百年老店、长青基业。
◆企业转型 政府转变
如果说,泉州“一次创业”发端于农村,那么,“二次创业” 则要更多依托于城市。因为城市,可以为产业转型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服务、宜业的环境、方便的生活。所以,“政府转变”,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城市建设好。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推进中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越来越低,享有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要着力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以“一区多园”的模式,把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政策优势,扩展到更多的园区,积极引进门类齐全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为企业搭建更多的“产业综合体”。要加紧研究制定中心市区“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实施意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功能规划,制定片区改造计划,充分保留无污染、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企业,同时,通过土地功能置换等方式,有序引导中心市区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要按照“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较高水准的政府管理”标准,建设好省、市试点镇,使其具有小型城市的发展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民间投资,省里明确出台十条政策,支持泉州民企“二次创业”。我们要结合重温20年前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大力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就民营企业专注实体经济、“二次创业”和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等课题开展研讨,在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系、土地管理制度、人力资源供给机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等配套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更多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要强化“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增强全体公职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认真学习企业的战略思维、经营理念等,努力从企业家身上,找到改进服务的途径。成立市、县两级推进民企“二次创业”领导小组,从政策对接、督促检查、梳理企业需求等方面,研究制定措施、办法,推动落实。要加快简政强县、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步伐,推动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50%以内、窗口即办件比率提高到50%以上;实施“服务型”政府教育培训工程,开展“服务民营企业标兵”评选活动,尽可能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全市已经出台了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推进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行动方案;设立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市县两级安排5亿元集中扶持50至100个带动能力强的民企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还将广泛听取企业家、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的意见,及时修订、补充、完善既有政策措施,并在人才、土地、融资等方面,继续推出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二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总之,“二次创业”,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一轮创业。这一轮创业,将引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决定着泉州的未来,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性选择。只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转型、政府转变,其前景一定会更广阔、更光明。(作者为中共泉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