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福建:让幸福看得见

2012-03-07 11:20:48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发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这是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下基层调研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建用这样一组喜人的数字给这句话作了生动诠释——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这意味着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个个龙腾虎跃争相发展的背景下,福建与他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均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约为东部平均水平80%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8.2%,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福建省委、省政府用出色的工作实现了年初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诺:GDP和城乡居民收入三项指标同步增长12%。

  福建省委、省政府更用出色的工作兑现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誓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又好又快!”干部群众这样评价。他们对福建今天的发展好形势看得真切!感受深切!

  “菜篮子”压沉了群众的心,也牵动省领导的心,福建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并从根本上解决菜篮子轻的问题

  龙年春节前后,八闽大地经历了一场少有的持续阴雨天气。雨多农家愁。然而,全省各地农贸、生鲜市场,却始终保持物丰价稳。

  “萝卜一斤才0.58元,比老家自己种的还便宜。”春节前一周,在福州市西洪路永辉超市,从闽西到省城照看孙女的阮阿姨一下子买了3个大萝卜。

  2010年底,全国性的蔬菜涨价潮也曾席卷榕城。“菜篮子”压沉了群众的心,也牵动着省领导的心。孙春兰书记和福州市、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用整整一天时间到福州城乡调研菜价问题。第二天,福建便向社会宣布:一定让“一元菜”天天见,且品种不低于4种。

  2010年11月初,福建打出一套降菜价组合拳,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仅一周,菜价即回归“一元时代”,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菜价下降25%,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2011年,面对CPI不断上涨的压力,7月中旬,省政府出台《推进“三项建设”稳定“菜篮子”价格实施方案》,三招连用——扶持补贴1.5万亩蔬菜大棚建设;重点建设50个以上“农超对接”项目;率先在福、厦两市先行建设一批平价商店。

  同时福建定下新规,每年省里从新增财力中安排2000万元,试行一年蔬菜种植保险;生产周期30天以上且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农户,还可投保风、水、旱、灾、冻等险。从今年起,省级以上财政预算每年再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抱团发展。

  源畅方能水清,物丰自然价稳。到去年底,福建省已改造新建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323家,改造新建生猪、蛋禽、蔬菜基地423家。基地可调控商品猪年出栏总量达284.1万头、蛋品总量4.85万吨、蔬菜总量101.72万吨,分别占全省城镇消费总量的22.2%、17.9%和20.6%,各地兴建各类平价商店、直销点(直供车)达1217个。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低于同期全国0.9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全省CPI累计上涨5.3%,仍比全国5.4%的平均涨幅低了0.1个百分点。

  一个粮油均需外调的省份,虽然低于全国平均只有0.1个百分点,背后却是百分百的努力和运筹。而广大干部群众也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这份努力和运筹。

  物价需控紧,增收要拓宽。根本上解决菜篮子轻的问题,必须让老百姓的钱包重起来、鼓起来。而群众要增收,农村是关键。此前,福建农民收入已连续18年稳居全国第七位。2010年,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

  2011年伊始,福建把准脉搏,开出了一个“拓宽四条渠道、实施八项工程”的农民增收药方,通过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增收“撑腰”。

  闽西漳平市溪南镇长荣村村民陈启木,现在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钻进自家的香菇棚里,捯饬那一朵朵又大又嫩的香菇。“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要致富也得靠学习。”长荣村开设了专门免费传授村民各种农业科技技能的“农民之家”,老陈去年在这里学到了旧菌棒加菌草作代料栽培食用菌的最新知识。依靠这套科学种植办法,他的香菇成活率达85%以上,首批香菇产品已进入采摘旺期,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畅销厦门、泉州、石狮一带。

  去年以来,漳平市在全市61个村投入100多万元创建“农民之家”,先后举办茶叶种植、毛竹管理、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12期,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漳平只是缩影。据福建省农业部门统计:通过培训,全省农业“五新”单项示范与集成推广相结合,成了破解农业产业关键性技术不到位“病根”的良方。全省目前已推广示范粮食、特色园艺作物和畜禽新品种65个,节本增效新技术14项,高效专用新肥料12种,低毒低残留新农药10种,先进适用新机具3.38万台(套),促进农民增收逾10亿元。而由省农科院负责的10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更是帮助全省农民增收42亿元。

  老百姓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子。福建是全国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并率先开展“新农保”全覆盖

  春寒料峭。坐落在闽侯县山区里的洋里中学,晚自修的20分钟休息时间,却一派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学校为寄宿同学提供免费夜点、汤圆、鱼丸,自习室弥漫着香喷喷的味道。

  这是闽侯县按照福建省对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实行“一免双热工程”(免费提供早餐、热水和热汤)之外,自己增加的一项特别优惠。2011年,福建省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每生每年补助300元,其中仅“一免双热工程”这一项,就专项投入了320万元。

  “一罐咸菜过一周”,这曾经是不少福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们上学时的生活写照。从2007年秋季起,福建开始推行针对农村寄宿生的免费营养早餐工程。“一个蛋+一杯豆浆(或稀饭)+二至三两馒头”,这是当初最基本的模式。这个模式随着每年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而逐渐丰富。

  为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统一配备浆渣分离型磨浆机2300台;免费早餐标准逐年提高;全省2000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全部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今年起,“到校、到人、到肚子”的寄宿生生活补助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每生每年生活补助标准从300元提高到500元……

  “免费餐”越做越香,“免费教育”越办越火。

  去年秋季新学期伊始,福州马尾区在全省首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为此,马尾区政府每年由财政拨款全额补足免收的高中阶段学费高达近千万元!而这只是福建在全省全面实施高中教育全部免费的序曲——2011年底,福建省出台《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7年,力争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到2020年,将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全省90%的初中毕业生将进入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远景鼓舞人,近景实惠人。2012年新学期伊始,福建省271.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到一份“大礼”,用上免费作业本。从今年起,全省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且道路符合安全通客车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开通农村学生上下学周末接送班车,并将延伸到所有通客车的建制村。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22个原中央苏区县和10个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基础教育发展,也列入今年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通过这些强力举措,福建成为全国首批出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学前3年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2%和88%,居全国前列。

  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身子。如果说抓教育是解决前者,给群众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目的就是解决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

  2011年3月13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开始全面覆盖福建全省,这一原计划“十二五”末实现的民生承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便开始提前兑现。

  而最早实现“养老不犯愁”的地方,恰恰是革命老区龙岩市。龙岩是全国唯一所辖7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的市。2010年,经过省、市两级共同争取,在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中,龙岩市中又有3个县列入名单,至此该市便有了4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区)。

  这下让另外没能进试点的3个县的领导着了急,火急火燎赶到市政府,强烈要求也进试点:地方开“两会”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意见,问为什么我们没争到?是不是领导不重视?“官司”一直打到时任龙岩市市长、现任龙岩市委书记的黄晓炎处。

  “再新增3个县,财政要增加1.2亿,但受益面便可全覆盖老区所有农村人口。市里最后决定:从2010年起,由当年新增财政中,市级多拿5000万元,7个县每个县各多拿1000万,一次性全部解决。”黄晓炎告诉记者。

  由此,龙岩在福建全省第一个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过去,政府提出了‘新农合’,现在又有了‘新农保’。政府比子女还好,每个月都按时给现钱。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年76岁的武平县城厢乡园丁村村民钟战芹对记者说。

  征地拆迁、保护生态,考量着执政者对科学发展的深刻理解。只有让群众真正看得见、算得清、弄得懂,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

  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个正在创造奇迹的地方。

  近年来,福建举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去年完成投资303.5亿,今年计划安排投资600亿。大规模开发,高强度投入,发展奇迹的背后,是不平静后的平静——一个和谐征迁的“奇迹”。

  1月上旬,平潭坛西大道北段芦洋乡龙凤楼村内,挖掘机正伸出长臂将房屋推倒,现场秩序井然。村民郭维平拿着手机,在即将被拆的房子前拍照留念。“虽然要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一想到未来美好前景,没理由不支持坛西大道建设。”

  而郭维平曾是村中坚决不愿拆迁的骨干之一。

  坛西大道是未来平潭主岛南北向最主要的交通干线,其建设进度对保障平潭的开放开发进程至关重要。工程启动后,平潭管委会专门腾出两三个月的时间,“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各地和谐拆迁经验,反复多次召开征求意见会,收集各方意见,并在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于去年9月底出台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指导意见(暂行)。

  “只有让整个拆迁工作透明,群众真正看得见、算得清、弄得懂,拆迁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芦洋乡党委书记游小峰反复告诫全乡干部。按照新出台的和谐征迁意见,平潭综合实验区各组团指挥部、乡镇、村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给拆迁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逐步消除群众的顾虑。

  和谐拆迁,让平潭的超常规发展又快又好,平静且平稳。

  和宛如白纸的平潭相比,经济总量已连续17年位居福建县级首位的晋江市,城市建设的压力和难度大于平潭。“城非城,村非村”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可寸土寸金之城搞大改造,如何实现和谐拆迁?

  晋江市用“居者有其屋”的郑重承诺,给所有被拆迁户送上一颗“定心丸”。依照《补偿安置方案》,属居住困难户的,按人均35平方米的标准,用低于建设成本价即1300—15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安置房,而市场价达6000—8000元/平方米;属低保户、无房户的,可照顾至人均20平方米的保障居住,房款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减免;过渡租金、居住条件、失地农民养老等保障、老人生活费补助、慈善福利资金补助等等各项配套政策,也提前跟进。

  2011年3月,该市史上最大规模改建——“梅岭组团”旧城改建项目正式启动。这个项目总用地规模达7000亩,需拆迁房屋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改造范围涉及4个镇、15个村,5800多户人家2万多人口。结果,不到半年,风平浪静中,征迁工作顺利完成。

  以爱拼敢赢著称的晋江人,再次用他们的敢拼、会拼,为“晋江经验”又添新篇章。

  如果说,和谐征迁重在破解现实发展难题;那么,全力推进“生态福建”建设,体现的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面向未来的气魄和形象。

  福建生态环境之好闻名全国。“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福建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向全省郑重提出未来五年目标。

  高调承诺的背后,是扎实举措。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环保监管被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未完成任务“一票否决”。同时,实行重点减排项目完成情况与当地新扩建项目环评审批挂钩制度。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福建山多,地质问题不少,22个县面临水土治理重任。在创造了坚持11年治理不松劲的“长汀经验”的基础上,福建今年把水土治理的资金从3000万增加到3.3亿,以“进则全胜”的姿态,提出今年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万亩。

  福建树多,但树多在山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让森林进城、下乡、入村、上路”。去年福建一年完成了以前3年的造林任务。今年全省300万亩造林任务中,就有200万亩是“进城入村”造林。福建的造林正在发生以山上造林为主到山上山下统筹的根本转变,实实在在改善群众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山高路远林深,农村饮用水不达标困扰了几代人。自2010年起,福建连年大手笔投入,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仅去年一年就解决了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还将解决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

  八闽的山越来越绿,八闽的水越来越清。“生态福建”,正成为福建省最美丽的名片和资源,成为海西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福建省委、省政府又响亮地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

  站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高起点上,福建正走得越来越信心百倍,越来越坚定从容。(记者 费伟伟 赵鹏)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