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共同家园”展新图
平潭澳前码头旅检大楼全景。资料照片
平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了这么多关注的目光。
两年时间,这座只是在某种场合被偶尔提起的无名岛屿先后迎来了19个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多位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入岛考察,国家发改委等30多个国家部委纷纷入岛调研,研究赋予这座岛屿开放开发的具体路径和政策。
两年时间,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11次上岛调研,召开10多场专题会议,就探索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全方位开放开发,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共同家园”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两年时间,近200批次2000多人次的台湾考察团跨海而来,来到这座曾经是对台前线的岛上考察洽谈,投资额达1000多亿人民币。
……
一切都缘于一项重大决策的诞生:2009年5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定位明确:建设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区、加快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区、加快海峡西岸建设的先导区。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平潭在对台交流合作中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享有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平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仿佛一夜之间,沧桑巨变。昔日的对台前线变身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海峡西岸再添热土。沉寂千年的海岛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汽锤的轰鸣声不时在海空震荡,大型铲车和推土机撕开了堆积千年的岩土;仅仅数月,金井湾组团、幸福湾组团工地,原先的沧海变成了万顷平畴;9个月前还是波翻浪卷的海面上,一座崭新的澳前客滚码头旅检大楼拔地而起……390多平方公里的平潭岛热浪袭人。
“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2万多名平潭的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着海峡西岸新传奇。
先行先试之区:探索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
位于台湾海峡中北部的平潭岛,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陆域面积相当于2.5个厦门本岛和4个香港本岛。从平潭至台湾新竹,海上直线距离仅68海里。平潭岛还是最早开展对台交流的地区,是祖国大陆最早设立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地区之一,具有对台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
2009年,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从实验区诞生的那天起,实验区就承担着打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探索两岸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开辟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路径的重大使命。
2012年2月3日上午,台资企业、福建瑞阳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富诚从福建省工商局局长叶木凯手中接过了营业执照兴奋地说:“想不到在平潭注册公司这么方便,节省了不少时间。”
平潭县工商局注册员高珠琴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外资企业注册试行‘直接登记制’。”这一做法在全国工商系统尚属首创。
所谓“直接登记制”,就是对台商投资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免予提交审批机关文件,台商直接到登记机关申请注册登记。“这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突破,是台资准入制度的重大改革。”叶木凯说。
同样在不久前,一群年轻的创业者在实收资本为零的情况下成功注册一家传媒公司,取得营业执照,成为平潭首家实现注册资本“零首付”的企业。
作为综合实验区,平潭的生机活力在于先行先试,最大优势也在于先行先试。在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平潭综合实验区被赋予更多的先行先试的特殊权利和比现有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这些支持主要涉及通关模式、财税、金融、土地、对台交流等7个方面。
根据《规划》,未来平潭综合实验区将采取“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通关模式,并赋予分线管理对应的税收政策。这种比一般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模式更加开放,更加便捷的模式,目前只在“横琴岛”进行试验,平潭是第二个。由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区域接近400平方公里,因此它的试验更具示范意义。
此外,在制定产业准入和优惠幅度的基础上对平潭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平潭工作的台湾居民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由福建省给予补贴;岛上实行“双币制”,允许平潭的银行机构和台湾地区银行之间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的账户和新台币同业往来的账户,允许平潭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为境内外企业以及个人开立人民币的账户和新台币的账户;允许台湾的机动车在平潭岛上行驶;允许持有台湾地区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的台湾相关服务机构以及执业人员在证书允许的范围内在平潭岛开展相关业务,等等,如此密集的先行先试政策的出台,使平潭综合实验区成为先行先试的新“特区”。
合作交流之区:打造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
“平潭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台湾同胞的智慧,从规划到建设,台胞积极热情参与,这正是平潭开放开发独特之处。”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青松说。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伊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外宣布,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将积极探索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所独有“五个共同”模式,实质就是让两岸同胞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平潭的开放开发,合作建设共同家园。
由两岸工商团体、企业财团和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成为吸纳两岸建议和意见,凝聚两岸智慧和力量的重要载体。
2011年11月30日,由台湾华冈船务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经营、管理的平潭海峡高速客滚直航公司所属“海峡号”从平潭起航,历时2.5个小时顺利抵达台中,共同建立起两岸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海上快捷通道。迄今,“海峡号”已安全营运34航次,运送旅客5088人次,其中台胞2083人次。从3月起“海峡号”高速客滚轮将实现常态化运行。平潭向成为两岸“共同家园”和“台湾民众的第二生活圈”又迈近了一步。
打造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不能没有台湾人参与管理。从今年起,平潭综合实验区将正式启动“四个一千”人才引进工程,其中将面向台湾引进1000名专才担任包括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在内的高层管理工作。
如今,渔平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已经建成通车,福州到平潭到台湾的海上快捷通道已经建立,海峡大桥复桥、上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环岛公路、城市主干线、及供水、供电和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到今年年底,平潭岛将基本具备大开放大开发和与台湾对接的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实行放地、放权、放利。”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表示。放地,就是在平潭划定一些区域,由台湾的市县或者机构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开发;放权,就是在放地的区域里由台湾同胞来进行管理,在其他一些区域请台湾同胞参与管理;放利,就是要让到平潭来的台湾同胞和台湾企业以及和平潭合作的台湾市县和机构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科学发展之区:宜居宜业的森林花园岛
平潭岛土壤瘠薄,淡水资源贫乏,长年海风呼啸,自然禀赋并不丰厚。
对于平潭的开放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强调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和引领作用,花钱买“指南针”,不给将来留下遗憾。
生态、低碳、智慧、开放的开发原则,被反复强调;海洋、海岛、海湾城市成为规划的突出特色;“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实一点”,走绿色、低碳、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之路,平潭的发展路径清晰明确。
于是,国内外特别是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向平潭集聚。总投资73亿元的台湾协力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已开工建设,信息保税港、平潭海洋大学、“海峡城”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平潭岛风沙较大,冬春两季尤烈。长江澳、燕下埔、流东、流西、远中洋5大风口,更是心腹之患。
“没有好的生态,平潭开发就是空话。”平潭县林业局副局长林銮勇说。
为此,从2010年起,平潭岛开始了连续5年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每年植树1000万株,5年5000万株。去年,平潭岛实际完成造林绿化(补植)3.3万亩,植树1012万株。
“实验区还大力种植樱花、梅花、桂花、桃花、沉香等观赏树木,抓好全岛绿化、彩化、花化等景观绿化,进一步改善全岛生态环境。”平潭县林业局局长林庆兴介绍说。
今年,实验区将着力推进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城区、绿色景区、绿色村镇五大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3万亩,植树1000万株,重点做好平潭岛西北部、北部、东北部的长江澳和流西、流东封口防护林的加宽、加厚、加密工作,在实验区东北部和北部前沿风口建起一道厚度达1公里的森林屏障,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绿化率达到45%。
“未来的平潭岛,必将是一座生态宜居的森林花园海岛。”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龚清概充满信心地说。(记者 江宝章 钟自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