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省乡村旅游进入“创意时代”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新型业态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经过各级旅游、农业、旅游等部门的精心培育,到2011年底,我省共有荣获国家级、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近200家,涌现出上杭五龙村、三元区月亮湾、南靖云水谣、寿宁西浦村等典型,形成星级经营单位、休闲农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等多元产品。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乡村旅游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创意、三流产品”的现象,发展方式粗放,创意贫乏、产品雷同、品位较低、精品偏少。应该学习借鉴台湾、浙江、四川等地的成功经验,重新出发,走上“二次创业”之路,推动我省乡村旅游进入以主题创意打造精品的“创意时代”,助推幸福福建建设。
着力提升产业定位。我省地域辽阔,农耕文明底蕴深厚,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相对于都市(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城市旅游构成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旅游则是这个地区旅游发展向深度推进。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既依托农业和旅游业,其内涵又高于农业、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业的附加值,带动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全面带动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配套,以及当地工业、农业、文化、体育等多个产业的繁荣,将一个地区的魅力全面展示在游客面前,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与核心城市旅游一起,构成一个地区的多样表情,形成游客对该区的整体感受和多重认知。各级政府要以全新站位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加强“三农”工作、塑造当地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推进,在经费、机构、人才以及体制机制上予以重点保障,并纳入县、乡镇两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我省农业由观光农业向休闲创意农业转变、乡村由生产(农业和工业)产品向生产快乐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由以到城市旅游为主向到城市、乡村深度旅游转变,实现旅游富民、“一业兴百业”的综合效应。
着力完善产业政策。我省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精心培育。建议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出台用地用海、工商登记、财税扶持、培训促销等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外资以及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乡村旅游产业,适当放宽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利用放弃的矿山、工厂以及自家房屋,发展民宿和转型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为乡村旅游企业排忧解难,以此激发社会创业激情,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着力建设创意高地。凸显主题创意是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很快,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必须深化闽台合作,将我省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创意高地,以创意创新引领未来。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省内高校与台湾高校加强乡村旅游研究,探索开设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专业,加快专门人才培养;继续组织全省农业、旅游部门赴台湾学习考察,通过学习率先转变观念,开阔视野,身体力行,以创意指导乡村旅游工作实践,并将注重主题创意、挖掘在地风情、精致进行到底的先进理念广泛传播;实施乡村旅游“百名创业人才赴台培训计划”,每年选送100名旅游名镇名村负责人和乡村旅游业主,赴台湾接受专门培训,提升创意水平;组织闽台两地乡村旅游专家,成立福建乡村旅游创意辅导中心,组织专家顾问团,赴全省各地开展创意辅导和智力扶持。
着力打造主题精品。我省确定到2015年,全省培育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特色旅游镇(村)各100个,扶持1万户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经营示范户。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要实施“精品战略”,将特色、主题、创意、精致理念贯穿乡村旅游项目策划、项目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以只求最美的理念,创造无数个专属于福建的“大湖酒庄”或“兰花会馆”,延伸产业链。为此,要瞄准全国和全省一流,实行“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工程,深入挖掘八闽各地各种自然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小题大做”,融入高水平创意,实施深度主题开发,将其打造成一个大产业,转化为有深度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示范提升”行动,推动上杭五龙村等100家示范点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完善全省乡村旅游项目库,强化策划包装,鼓励各地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型、综合体验型、文化主题型、民俗风情型等新型产品,培育乡村主题公园、乡村花园、乡村民宿、教育农园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世遗人家、土楼人家、丹霞人家、畲族人家等特色产品,实现差异发展、百花齐放。继续开展精品创建活动,今年将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以上。
着力推进跨界融合。打破部门界限,完善旅游与财政、农业、林业、住建、文化、体育等部门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繁荣,并利用旅游部门独有的市场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将农业、工业、文化等各种有卖点的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将通往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纳入各级公路网规划,提高交通可进入性和旅游舒适度。全面推行《福建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点旅游标志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卫生、消防、环境监管,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成立省乡村旅游协会。将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大学生村官任职、农村青年创业、巾帼建功行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合力。(作者单位: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