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由“无会周”说开去

2012-04-13 08:45:44来源:福建日报

      为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福建省委决定从今年4月至年底,每月的第一周(遇节假日顺延)为“无会周”。

      消息甫出,激起如潮好评。但是,欣喜之余,我们还应理性地思考,如何把“无会周”这一好事办好。

      “无会周”剑指文山会海,旨在让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下基层处理实际问题,打破以会议贯彻会议、以层层转发会议文件代替落实的现实尴尬。

      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心态下基层、下基层下到什么程度、由什么人来评价下基层的效果、以什么样的考核和约束机制来规范下基层的行为,等等。

      殊不知,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是下了基层,却走不出“被下基层”的围城,想听民声、解民忧,却打不通“最后一公里”。原因何在?

      窃以为,这既有态度问题,也有方法问题,更有体制机制问题。

      “无会周”里下基层,切忌正确心态的缺失。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一竿子插到底,如果不愿放下架子到一线倾听百姓的掏心窝子话,弄清问题的难点在哪里、阻力在哪里、症结在哪里,而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态、抱着往脸上贴金的心态、抱着捞油水的心态,满足于听一听、转一转、看一看,下基层蜻蜓点水、避实就虚,身入而心不入,那么问题肯定找不准,群众肯定不答应。

      “无会周”里下基层,能不能第一时间找准问题、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态度,又取决于方法。

      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不妨多一些自选动作。中央领导下基层时就不止一次“半路下车”、“提前摸底”,结果看到的不再都是示范点,听到的不再都是标准答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自选动作多一些,了解的情况才会真实全面,决策才会更科学。

      领导干部“无会周”里下基层,要情系百姓,来点一线“拉练”精神。多听听当地百姓说法,哪怕话说得不一定中听;多留心点上的情况,哪怕只是个别现象;多反映角落的问题,哪怕得罪个别人;多啃“硬骨头”,哪怕冒一些风险。

      领导干部“无会周”里下基层,要勇于担当,着眼大局。既要用心于民生细节,自己解剖麻雀,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更要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深”,抓住重点、找准关键;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病灶,也要用力于“远”,关注静悄悄的变化,未雨绸缪。

      领导干部下基层能否既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转变作风,很大程度决定于对“无会周”的考量能否走上制度化、问责化的轨道。

      “无会周”不是不让开会,而是必须开的会不但要开,而且要开好,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看待“无会周”需要点辩证法,既要防止不必要开的会开到基层,更要防止不必要开的会开到“无会周”之外;下基层不是不可以就某些问题开现场会、协商会,而是不能再为开会而开会,开会贵在实效,必须解决问题。

      “无会周”里下基层,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效果如何,百姓最有发言权。因此,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量化考核,赏罚分明,既看解决难题的量,更重解决难题的质;既看一时的成绩,更看长远的效果,让群众的监督硬起来,让问责的力度大起来,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活起来……

      无会不能止于“无会周”,应让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实际问题的会成为一种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作者:单志强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