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电力中心位置 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国家电网正在推进‘一特四大’战略,此次国家电网公司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要加快实施福建与浙江特高压交流联网工程,建设浙北~福州~厦门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这将有益于提高福建与华东电网电能交换能力,对促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厦门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昨日表示。
能源发展面临挑战
林伯强认为,福建一次能源短缺,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可开发量约300万千瓦,只能作为补充。2010年福建人均拥有一次能源生产量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42.9%,而随着福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总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因此,未来福建能源发展面临三个挑战:
一是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预测2015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耗量达到1.4亿吨标煤,比2010年净增4200万吨标煤。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缺口日益加大,今后新增的能源需求大部分需从外部调入,保证能源的安全、可靠、持续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能源发展面临环境制约。2010年我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0.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98万吨,根据我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下降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下降8.6%。“十二五”期间,要消化增量并实现减排目标,需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约14.7、22万吨,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能源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我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全省消费总量的60%,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亟待转变,随着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大规模利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大幅上升,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今后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能源问题破解途径
“鉴于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发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福建能源问题、寻求破解途径。”林伯强说。
福建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增长快,根据近期完成的研究成果,远景福建省趋于饱和的电力负荷为8500万千瓦,是目前的3.5倍,对应用电量为4620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0960千瓦时。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的一大优势,也是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为此,首先必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必须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在能源发展战略中,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加快构建安全、集约、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一是坚持保障需求、安全可靠,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着眼更大范围的能源平衡和区域布局,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实现输煤、输气、输电并举。
二是坚持清洁高效、优化结构,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稳妥发展核电,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引进西部、北部的大煤电、大水电、大型可再生电能,以满足远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坚持节能优先、环境友好,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电气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1吨标煤当量的电力与17.3吨标煤当量的煤炭或3.2吨标煤当量的石油,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当的。“十二五”期间,福建要实现GDP年均增长12%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必须要改善我省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必然的选择。
发挥电网配置作用
“提高电网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能力,是优化和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布局的战略选择。”林伯强分析认为。
他说,近年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保持较快增长,资源环境等因素对提升能源供应能力的约束越来越强,能源结构亟待优化。二是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较大,但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中西部地区能源需求量较小,但能源资源丰富。而目前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相对不足。
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不可避免需要大规模、远距离运输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未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电网应该具有电能传输、市场交易和优化配置的功能,其在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必须坚持输煤输电并举,既要建设输煤设施,又要大力发展输电。
“结合福建经济发展态势、区位和能源资源特点,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必须充分利用电网的市场功能,发挥电网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建设包括特高压的有效智能电网,使电网成为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绿色平台,消纳清洁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可靠、高效的能源保障。”林伯强最后表示。(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