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保土 绿闽惠民
——福建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之路见成效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
福建山高坡陡,多台风暴雨,土层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再加上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经20多年治理,福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从1985年的2.11万平方公里降至2011年的1.2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2%,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不少山区群众走上了绿色致富之路。
科学决策 生态立省新起点
行走八闽大地,山峦绵延起伏、林木郁郁葱葱。这是一个满眼皆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63.1%,连续35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唯一水、空气等生态指标均达到优良的省份。
虽然顶着最“绿”省份的头衔,但部分地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因素,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是长汀、安溪、诏安、永春、福安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半以上,最严重的地方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
1983年,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到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把长汀县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试点。从那时起,福建开始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之路。
此后,历任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长汀,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具体指导。
2001年,时任省长习近平赴长汀考察时,作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指示。
从水土保持看生态保护,习近平说:“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同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建设生态省”——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科学决策,关键之一就是要保持水土。
长汀成为治荒先锋。自2000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补助1000万元,连续十年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长汀经验为借鉴,各地栽树植绿的脚步一刻不曾停留。
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实施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内容的“四绿”工程,延伸海西之绿、涵养八闽水土。
越来越绿,并没有让福建人陶醉。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近期习近平副主席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让推广长汀经验、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热潮涌动八闽。
省委书记孙春兰亲自挂钩长汀县,其余21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也由省领导逐一挂钩联系。龙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孙春兰便专程赶赴长汀调研。省长苏树林全国两会归来第二天就赴长汀检查指导水保工作。随后一个月内,省领导密集到挂钩县,诊脉络、开良方。
为群众换取青山绿水,就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银。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今年起我省增加省级财政专项治理资金3亿元,并整合省发展改革委、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共16亿元资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钱投到哪,地就绿到哪”。
新起点上再出发。从闽东沿海到闽西山区,从闽浙边界到闽粤边界,八闽大地上遍地植绿、治水保土,干群齐心全力打造绿水环绕、青山常在、宜居宜业的生态之省。
因地制宜 绿化治荒获双赢
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是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水土保持改善的不仅是生态,更重要的是民生。
长汀水土流失是“烧出来的”,怎样一步步形成,就怎样一步步弥补回去,他们把这叫“反弹琵琶治理法”。在三洲乡,昔日众人皆知的“火焰山”,通过引进东魁杨梅,采用“草牧沼果”的生态种养方式,变为了闻名遐迩的“花果山”。如今,全乡共种植杨梅1万多亩,产品远销浙江、江苏等地,种植户年均收入近万元。
安溪崩岗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在洋坑崩岗区,最大崩岗年流失泥沙3150立方米。2006年以来,安溪县在崩岗地强度削坡,修建成近200亩阶式梯田,种植茶树、经济林,养殖生猪,变水土流失区为循环经济区。如今,这里年可出栏生猪6000头,还为200多亩茶园、菜园及周边80多户村民提供沼液、沼气等肥料清洁能源。
清流在水土流失区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技术”的经营模式,发挥综合优势,形成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生产联合体。目前,全县已引进景秀园林、桂园生物等20多家生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00多户从事苗木、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带动了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
绿竹具有护岸护堤、保持水土的功能,是福安的一大特色资源。在福安境内104国道两侧和赛江沿岸,已基本形成一条以绿竹为主的绿色长廊,保护着赛江两岸11万亩耕地。如今,福安绿竹6.5万亩,年产绿竹笋6000吨,年产竹材5万吨,总产值达449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奔小康的主打产业之一。
……
从濯濯童山到林繁果多,从地瘠人贫到水丰民富,实践中,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上截、下堵、中绿化”、“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等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当地百姓见证了由“红”变“绿”、由“绿”变“富”的历程。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去年我省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总面积降至5935.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12%,比2008年调查时减少了491.21平方公里。
回眸福建水土流失治理之路,“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水保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省里到县里、从县里到乡镇,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生物、工程和农业耕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绿上添绿 人居海西更幸福
绿色,就是生命;绿色,就是可持续发展。
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幸福,福建已迈上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十二五”期间,福建计划完成9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绿上添绿。
根据规划,全省将在空间布局上,以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为重点,围绕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重点建设1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以安溪、诏安等地为重点,综合治理2000个崩岗;以茶果园为重点,综合治理30万亩坡耕地;以水源保护和农村河道整治为重点,开展400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整治。同时,继续全面推动“青山挂白”整治、农村河道整治、“四绿”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还百姓青山碧水。
水土流失重点县往往也是贫困县。为实现目标,今年初我省成立了高规格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摸实情、找对策、解难题,一套领导挂钩、部门协作、效能督查、对口帮扶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来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水土保持应以科技创新为先。为提高水保科技含量,近日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对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思路、水土保持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科技协作机制等建言献策。
同时,水利、林业、农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等有关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科学谋划长汀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工作。
……
好政策四两拨千斤,各项工作快速铺开。
今年3月底,我省完成了长汀等22个重点县2011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分布、流失类型和成因等,为今后综合规划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
“当前,3亿元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已经下达,并明确了建设任务。”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是200万亩,其中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要完成142.9万亩。3亿元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重点县的封禁栽培、崩岗治理、河道清淤、坡耕地改造等。截至目前,各地栽树绿化任务已基本完成,修筑护岸护坡、排水沟等工程措施正有序推进。
生态立省,惠民富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生态工程,八闽儿女将继续以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水保精神,攻坚克难、持续推进,建设生态更加优美的幸福家园。(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