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光转向海洋,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海味”更浓
风起帆张,挺进海洋经济强省正当时
不要小看一条鲈鱼,它的身上涵盖了海洋一、二、三产业。
在中国鲈鱼之乡福鼎,水产品龙头企业闽威实业集团在通过“捕、养、加”带动渔民致富外,正筹划挖掘鲈鱼的经济潜力,计划投资32亿元,建设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内包括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合作的海洋生物保健品与药品项目,中国鲈鱼之乡文化创意基地。“福鼎鲈鱼”正越长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空间日趋饱和,海洋经济携天时地利成为当下热词。
我省乘势而上,挺进海洋再扬帆。自去年国务院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以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已成全省共识,上升为经济发展新战略。
面向未来,福建正谋求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新突破、新建树。
向海洋要空间要效益
“海味”更浓
论海洋大省,必有福建一席。
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大12.4%;海岸线曲折率为全国之最,天然良港众多;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全国第二;陆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74个,全国第二;可作业的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
海洋区位得天独厚——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直对台湾海峡,扼东海与南海之交通要冲;海峡两岸具有“五缘”优势,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福建在经略海洋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诞生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福建人创造的妈祖文化、海洋贸易、造船技术等海洋文化,成为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日,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2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左右。
“对福建这样一个区位独特、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省份来说,最重要的优势在海,最关键的后劲也在海。把发展的眼光转向海洋,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是未来福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实现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认为,“做好海的文章,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迫在眉睫,机不可失。”
事实上,我省已着手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突出海峡、海湾、海岛和海洋优势,逐步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开创“一带、双核、六湾、十岛”的海洋经济开发新格局。
据此,今后5—10年,我省要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主要依托,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把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建成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两大核心区;开发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海湾区域;探索平潭、东山、湄洲、琅岐等10个海岛的开发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低碳岛。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300亿元。
六大海洋特色产业引领
动力更强
实施全方位的海洋发展战略,产业是关键。
“当前,我省海洋经济总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势头,今后的发展之路宽广。”福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认为,“海洋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采集的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比重较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有待新突破,我们需要更多的有规模的海洋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
省海洋经济办陈思增认为,发展现代海洋产业,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海洋产业基础,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接长链条,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未来,我省将重点发展六大海洋特色产业。
优先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支持建设诏安金都、厦门翔安、泉州石狮、莆田海源、平潭等海洋生物产业园,推进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与海洋生物产业培育紧密结合,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
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产业。以厦门五缘湾游艇(帆船)集散中心为依托,加强与泉州、漳州、福州、宁德等地区的产业协作,壮大游艇产业集群,建设厦门国际邮轮母港;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诺尔港机、中海油、厦船重工等为龙头,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修制造、深潜石油钻井平台、海洋精密仪器、海洋通信等新兴高端设备、先进装备,加大配套能力。培育建设漳州、厦门、宁德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园区,形成集研发、制造、工程总包、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
集约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以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为抓手,结合临港物流园区和交通物流节点建设,形成分布全省、辐射周边省份的海洋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推进海陆联运,大力度、高水平培育港口物流业;
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彰显创意、生态、时尚等元素,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海滨城市旅游、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海洋演艺创作、海瓷艺术等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型海洋文化旅游业态;
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型海洋农牧化养殖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水产冷链物流业、远洋渔业、休闲与都市渔业,打造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远洋渔业、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
陈思增表示,上述六大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大部分属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目前年增幅都在20%以上,是我省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
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已在探索。在平潭,针对淡水资源缺乏、海洋能资源丰富的特点,一项海水与海洋能利用集成技术项目已于今年1月1日启动,开展海水淡化、潮流能发电等技术研究。不久的将来,平潭将成为大中型海岛能源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板;在厦门,利用“黄金水道”推进游艇产业,现有游艇企业47家,其中游艇贸易企业12家,游艇业产值超亿元……
陈思增说,通过培育,到2015年,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3800亿元,占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85%,并带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强劲的海洋经济动力。
科技兴海科学用海
效益更大
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端到高端、由浅蓝到深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寻求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竞争力。
“科技兴海是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伍长南认为,过去的陆域和近海开发,可以较多地依赖人力资源,一旦拓展到深海、远海,海洋科技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他建议,结合我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当前,我省正着力依托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园、海洋龙头企业、海峡蓝色硅谷、自主高端品牌、科技创新平台等发展载体,促进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以诏安金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龙海招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莆田海源海洋生物高科技产业园、福州闽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为重点,发展壮大海洋产业园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
以与央企、民企、外企“三维”对接为抓手,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地,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形成管理、技术、资金、人才优势,生成一批海洋龙头企业;
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体,联合相关部门,推进福建海洋品牌建设,打响一批海洋特色品牌群,提高海洋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
不拼体力拼智慧。虽然目前科技短腿尚未补长,但科技兴海已呈燎原之势。以我省首个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诏安金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该园区引导周边优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今年首季,润科生物工程等6家已投产企业完成产值1亿多元,实现开门红。
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丰富,但海洋的生态系统,却远比陆地脆弱。实施现代海洋战略,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绷紧海洋生态文明这根弦,科学有效、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基于这一认识,我省提出生态用海理念并形成一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如,率先在全国开展排污口监测;开展海漂垃圾、重点景观海滩整治等,在泉州湾、八尺门等海域进行截流治污、种植红树林等生态修复;省环保厅、海洋与渔业厅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行海陆环保一体化。去年,我省近岸海域污染面积比2005年下降37.5%,海洋环境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今年起,又在全国率先实行沿海设区市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沿海海洋环境质量目标、海洋污染控制目标、海洋生态保护目标、海洋环境监管能力等,进行指标性评分考核。
历史经验证明,向海而兴,开海而盛;背海而弱,封海而衰。依海而为,乘海而上,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风起帆张。(吴美章 吴洪)